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

时间:2024-07-04 08:00:04 生活 我要投稿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

  将这本书纳入阅读计划并非缘于它备受好评,也不在于它曾获列文森大奖。相反,我其实没有将这本书当作学术专著看待,因为刚购得此书时,也曾粗略翻过,只是感觉一些叙述太过熟悉,甚至有种“不值得看”的错觉。后来因要乘火车到外地查档案,闲暇时光需要打发,所以带上了这本书。就这样,在嘈杂不堪、令人不甚欣悦的环境中,我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小书。与之相伴的,是不断地扼腕叹息与思考,间或伴随着些许的感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额外的惊喜。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所以在阅读这本书时,总有着很强的代入感。书中的故事与人物总让我想起自己村里的乡亲父老,乔迁新居、虐待老人、含悲自缢,这些故事亦曾发生在我的身边,因此我甚至还会不经意寻找与之相仿的典型。特别是后面的几个章节,涉及到婆媳关系、赡养老人、天价彩礼、生育观念的内容,即便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这些问题却并未烟消云散,反而愈演愈烈,困扰着当代乡村的每个家庭,每个个体,特别是每一对父母。

  在作者阎云翔看来,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家在家庭变革中所充当的关键性角色。集体化时期,国家意识形态的重点在于使个人从家庭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个人由忠于家庭转变为服膺于集体,进而忠于国家。但出乎意料的则在于,个人主义在这一时期却开始无心插柳般得到了孕育与发展。集体化结束,国家对家庭的干预退却,进一步导致了以利己主义为突出特征的个人主义急剧发展,导致个体在寻求极大满足欲望与享受的同时,却忽略了对他人的道德责任与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以上是阎云翔的解读,似乎并无太大新意,好像是你我都明白的道理。粗略翻看了一下一些评论,也确有细心的读者指出上述问题。不过依我的浅见,我们在品评作者此书毫无新意时,似乎有落入思维惰性陷阱的危险。或许我们只是感觉上认为我们对作者的观点已有洞悉,但这并不见得我们对此进行过细致的思考,我们自然也不会援引那么多事例证明自己的那种未成型的感觉,更不会找来一批人做细致的民族志访谈。所以,那个感觉也只是感觉,没有形成文字,也没有转化为共享的知识成果。

  我们还需注意的是,这是一部英文著作,亦即初次写成此书的时候,作者预设的读者群体应该是对中国不甚了解的外国人。导论中批评的理论是中国家庭研究的合作社模式,因为在那种模式下家庭仅仅是理性的生产单位,而个体的私人生活与情感却遭到忽略。作者的研究所要弥补的正是这方面的空白。作者的主要意图或许是让西方人明白,私人生活与亲密关系并非西方现代家庭的专利,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同样存在。

  当然,任何著作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本书自然不会例外。依我不成熟的观点,作者在分析家庭关系变化时,并未对集体化与非集体化两个时期作出截然二分的考察。相反,作者更为重视其延续性,这是值得称道的地方。不过我们仍需思考的是,集体化时期对个人主义思想的孕育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更多的变化是发生在集体化时期还是非集体化时期?除了国家的角色外,书中亦谈到的文化因素又有多大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部杰出的人类学著作。我们从中应该学到的是,以批判性思维看待发生在我们身边司那些空见惯的事情,通过深入的思考做出自身的判断与分析。很多时候,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学术空间与思想园地。我们需要的是,思考后的理性批判。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相关文章:

胎教故事:四只猴子与组织变革09-21

让生活出现变革的世界十大发明家01-08

散文读后感03-23

简爱的读后感09-02

《红岩》读后感08-31

《草房子》读后感11-02

《北方的狼》读后感11-15

小红帽读后感10-20

老舍散文读后感04-14

小鹿斑比读后感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