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

时间:2024-07-04 14:18:30 生活 我要投稿

心理学与生活1

  一提到心理学,我的第一反应是神奇难懂,然后是接着想到心理询问师这种职业,甚至有会出现“变态”这样贬义的词汇,总之就是觉得浅显但又很奇怪。读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后我发觉,原来心理学也可以这么幽默好玩且生活化,简单被非专业同学理解和接受。我想就其中的“恋爱心理学”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

  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物,它从我们诞生就紧密相随直到我们逝世。亲人的疼爱,友人的友爱,情人的相爱都是人一生中不行或缺的美妙感情。而对于爱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不管正确或科学与否,这都是个人的感受和追求的方式。

  爱情的成分有三种:激情、亲热和承诺。事实证明,激情会随着时间消逝而渐渐削减,而亲热和承诺却恰好相反,它们随时间的增加而越来越高。但在同学时期的校内恋情,我觉得会存在以下一些误区。一、把友情误认为爱情。有些同学不能真正区分爱情和与异性之间友情两种不同性质的情感,然后会相互揣度彼此的心思,平白增加彼此的苦恼。二、把爱情置于最高地位。有些同学完全沉溺于恋爱的甜美,时刻都想和对方在一起,甚至点点滴滴都为对方着想导致忽视了学习,这是不行取的。由于在高校时期,同学还是得以学习为主。假如彼此能在这个关键时期努力奋斗,那么毕业后走到一起的机率就会更大,将来也会更有保障。三、跟风式的恋爱。有些同学看到四周的人都恋爱了,然后认为自己也不能落后,所以就任凭找个人满意自己孤独的心理,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面子。但这种恋情不会长期,由于没有投入自己真正的情感。四、片面化的恋情。有些人会由于对方精彩的外貌或者优越的家庭条件而产生恋情。这种恋情也会很短暂,由于他们看到更好的人后移情别恋的可能性极大。相比较之下,我认为校内恋情都比较单纯,盼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珍惜。

  两个生疏人为什么会相爱?在心理学上把相爱的缘由分为三种:有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和有缘由的爱。在我看来,无条件的爱才是最高境界。众所周知,建筑界才子梁思成和才女林徽因之间的爱情始终被传为佳话,让我印象深刻。梁思成曾经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淡淡回答:“这个答案很长,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你。”这简短的对话却感人至深,让人感受到彼此的深情和长情。而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身边始终不乏追求者,和英年早逝的诗人徐志摩为她写诗对她酷热的爱相比,我更观赏哲学家金岳霖对她悄悄温存一生的爱。他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表达了林徽因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地位,最后金岳霖先生也终身未娶。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行。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名贵的因素。”正由于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这份一生无条件的爱让膝下无子无女的他在晚年得到了林徽因子女周全的照看。

  爱情除了年少时的激情、喜爱和沟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得起平淡的流年。闻名女作家三毛曾经说过:“爱情假如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简单天长地久的。”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也让人唏嘘不已。虽然婚后他们在撒哈拉沙漠只生活了六年由于荷西出海捕鱼不幸逝世,但这六年却是三毛生命中最充实最幸福的时间。由于他们彼此珍爱着对方,也喜爱在沙漠那样朴实简陋但却温馨美妙的生活,恰如他们的爱情——虽然短暂坎坷却足以刻骨铭心一生。

  每个人都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有人说:“白头偕老这件事其实和爱情无关,只不过是忍耐……但忍耐却是一种爱。所以,真正爱你的人,其实就是情愿始终忍耐你的人。”我同意这个说法,其实在许多事情中爱和包涵是关键。这道理许多人都懂,但在关键时刻却很少能做到。由于许多人都会说“我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所以从古至今这句“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才显得如此弥足宝贵。生活中假如每个人都能多懂点心理学,可能能避开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让相处变得更简洁。

心理学与生活2

  心理学借助于实验的方法从哲学的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实证主义作为心理学重要的方法论,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甚至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曾一度为向自然科学看齐而抛弃理论心理学,对于理论的探索鲜有问津,因为实证主义认为一切不能以观察或实验来证明的概念和理论都是虚假的和无意义的,不被科学所接受,而只有方法和逻辑才是通往真理之路。

  一、理论与实证的对立

  理论心理学与实证心理学的分离、争论开始于华生的行为主义。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许多人误解理论心理学空泛无物,没有实际内容,不能做出任何科学发现。在心理学独立成为实证的科学之后,心理学家就一直矫枉过正,在反对哲学思辨的同时,强烈地反对所有形式的哲学研究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认为这种形式的研究没有任何科学的意义和价值。这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心理学的实证科学的性质,为心理学摆脱哲学思辨而成为一门科学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使心理学往更严谨的自然学科不断靠近。但由于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完全客观化和确定化也在相当程度上使心理学放弃了对理论基础的探索,一直缺乏对自己的理论基础或理论前提的反思。这导致心理学实证研究的资料得到了迅速增加,但理论根基和理论建树却一直十分薄弱。具体体现在心理学缺失统一的理论根基,缺少多样的理论创造。

  心理学从诞生之日一直到目前为止,始终就处在四分五裂的境地。无论是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发展的理解,对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理论学说的建树,对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的确立,对心理学的应用手段和应用技术的实施等等,都没有统一的和普遍的认识、理解和采纳。

  这种理论心理学与实证心理学双方对立的尴尬局面,同样导致了理论心理学派的学者对于实证研究的技术和手段一无所知,甚至走向空洞。而实证心理学派的学者则只是埋头于实验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论修养。不断的割裂与对立使我们看到,理论心理学和实证心理学是不可分割的,纯粹的理论研究是空洞且缺乏说服力的,而纯粹的实证研究也只是一些零碎的实验,不能保持心理学研究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大量实证主义的兴起造成了对理论心理学的批判,使理论的地位降到了最低点。可是实证心理学的大行其道并没有促使心理学更好地发展,反而陷入这样一种怪圈,那就是,众多学者埋头于收集事实资料的实证研究,将这些所谓的实验看作是心理学的全部,把人类心理等同于机器的延续,企图依靠数字来描述和解释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结果造成心理学缺乏一种统一的科学范式,难以将各种研究进行糅合。

  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门独特的学科,它以人类心理为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在人的意识活动中,外界环境能否起作用,能起到什么样和什么程度的作用,并不简单的取决于外界环境,而是决定于外界环境在一个什么样的内部的心理基础上,这是内部和外部环境共同起作用的。人类心理具有不可操作性和难以量化性,因此将人的心理现象完全等同于物质无疑会形成心理学发展的困境。这种心理学发展的困境让众多人士确切的了解到,心理学正常发展的轨迹是不可能脱离理论心理学的指导而独立存在的,只有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用这“两条腿”走得更远。

  越来越多的学者也认识到,理论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证心理学一样,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是理论与实证相辅相成的,比如作为自然科学代表的物理学一样,理论物理学也是物理学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科理论建设的忽视必将导致一门学科的破碎与分裂,会使得学者专注于某一小部分的研究而忽略掉学科整体,且研究与研究之间难以互相交流与促进。有了实证研究的'大量经验材料,就更需要发展理论来将所有实证研究的结果做一整理和加工,形成各个领域的内在联系。

  二、理论心理学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从以前对理论心理学的批判到现在理论心理学的复苏与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理论心理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叶浩生先生认为,理论心理学是一门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类、类比、假设、抽象、演绎或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索的学科,并对心理学科本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它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就像是理论物理学和理论化学在物理学和化学中的一样,是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就理论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来说,主要包括元理论和实体理论两大部分。元理论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心理学的学科问题,如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问题;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关系;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和伦理意义。二是方法论问题,包括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选择方法的依据、理论的评价标准、科学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研究方法与对象的关系,研究方法的利弊得失,心理学研究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三是心理学的基本框架问题,包括心理现象的分类,各分支学科的内在联系,沟通不同分支学科、不同心理现象、不同理论学派之间的概念框架等等。概括的讲,元理论就是说明理论性质的,它讨论理论效度的构成要素等问题,不仅包括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学科发展历史、未来前景和方法论等宏观问题,也同样对中观理论核心问题进行反思和概括。元理论的最终目标就是试图寻求一套对心理学知识普遍有效的判定方式,重新整合自身并形成统一的理论。

  理论心理学的实体理论是有关人的心理和意识特性以及各种具体行为活动模式、规律的理论,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一般理论,意识和心理的特性,包括意识的起源、意识或心理的结构、身心关系、遗传与环境的关系、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比如心理学中的人工智能理论、心理学的系统论、心理过程的信息论、项目反应理论、决定论和意识论等就属于这一部分。二是具体理论,如感觉理论、知觉理论、学习理论、人格理论、情绪理论、能力理论和创造力理论等等。这类理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理论思维同实证研究是相互结合的,即从其它实证学科中获取数据和资料,从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规律和特点。

  一门学科的成熟在于学科自身的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构建等等,因此对理论心理学的探讨,可以推进心理学的快速发展,提升心理学的学术创新,通过推进理论的反思促使心理学走向成熟和繁荣。综上所述,理论心理学将会在心理学的长足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以后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1、注重元理论与实体理论的有机结合

  元理论是学科的基础理论,它是心理学学科性质的高度理论概括,是心理学的实体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有元理论的部分,否则就是一个缺乏核心的松散联盟,不能称其为科学。如果说元理论主要依赖于抽象思辨的方法,那么实体理论的探讨则更多地依赖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的方法。实体理论不同于元理论之处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心理现象或者心理科学的整体,而是一些特殊的和具体的心理现象或问题。如果说元理论的探讨主要依赖于抽象思辨的方法,那么实体理论的探讨则更多的依赖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元理论是心理学整个体系的核心,实体理论则将理论心理学与实证心理学的关系拉近了一步。

  2、实践应用

  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实际上也强调要建设一种面向生活实践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作用应体现在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重要问题,同时对人的实际生活也发挥着隐性的、实在的支配性作用。理论研究为应用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应用研究又是理论研究的延伸。有学者提出,理论本身便是实践的一部分,在实践中包含着理论的成分。作为一种理论型的现代心理学分支,其发展目标则应该是对自己的学科和职业实践活动有所贡献。正因为如此,当前西方理论心理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学的社会应用工作,以便能为心理治疗、咨询、教育、测量和组织管理工作等心理学的传统职业活动提供服务。近年来,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理论心理学研究学派,不仅在教育领域发挥了观念先导、实践操作的整合引导作用,而且建构主义的心理治疗与咨询模式,也已经出现在家庭疗法、叙事疗法、交往互动疗法等职业实践中。理论研究可以用来说明研究对象,形成知识体系,可以衡量应用研究中的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是否合理。目前理论心理学不但为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能够使心理学的社会职业实践有所丰富,这必将会给现代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带来更大的生命活力。

  3、从研究方向的拓展上加大跨文化心理学理论的研究

  跨文化的心理学研究近些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而西方理论心理学一直重视跨文化问题的研究。理论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是西方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热潮中的一部分,重点是探索不同文化包括不同国家、民族、宗教等背景下心理学之间的联系、沟通及其一般规律。作为理论心理学,其特殊的使命决定其应该加大对跨文化理论研究,形成的不同心理学理论并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建立一种大心理学观。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加速,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交流的进一步加深,对于跨文化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必将出现迫切的需求。拿中国的心理学发展来说,我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源不在于独立的本土的理论构建,而是对外国特别是西方心理学理论的引进,这虽为我国心理学奠定了很大基础,但也使得我们的心理学被限定在了外国的理论框架之中。因此,做好理论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和本土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研究中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才能使心理学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总之,从心理学历史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理论心理学的复兴是心理学自身发展要求摆脱困境,获得重生的历史必然,它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将促进心理学研究进入新的境界。

  最后,相信理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如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计算机科学等的结合,必将大大推进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与生活3

  接触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才发现,心理学并没有所想的那么强大、并不能无所不知,但是,生活中处处充满的心理学的实质,你的感觉、记忆、情绪、想像……等等这些都与心理学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么学科,那么课外书肯定必不可少。

  我选择《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来阅读是经过自己的考虑、调查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入门的“教科书”,因为这本书比较适合初涉心理学的人,它把心理学的内容实质与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联系起来,所以这本书也是广受好评,但是这本书有点厚,我也是瞎翻阅,看到感兴趣的栏目就了解了一下,就忍不住来写书评了!

  《心理学与生活》揭示的其实是世间万物的产生必有其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开始明白效率的重要性,某天的过量工作势必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厌烦,不知不觉就会抵制这样的工作,所以做事情不可以心血来潮,需要究原因、有计划、有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东西,都等待着我们去开掘。

  除此之外,我认为不能将这些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仅仅停留在恍然大悟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我们学习心理学最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为教育教学能够更好的开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把心理学的实质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

  最后,一句好的摘抄分享一下——“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人生如水,是平静,亦或是激涌,这个由你自己来谱写。所以,我们更需要了解心理学,了解这个与生活无限贴近的学科,正是因为有了心理学,世界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当前,心理健康受到特别的重视。心理疾病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甚至威胁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心理问题长期积累,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绝对不容忽视。尽管在当今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医疗有了足够的保障。在全民健身口号的带领下,人们的身体越来越好,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然而在这些光鲜的背后,心理上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老年人不断延长的寿命背后是逐渐凸显的寿命问题。因此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专门的探讨。

  在《心理学与生活》当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了心理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举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探讨。这有助于在研究这一类的课题时,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之后,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他们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同时这本书中对于如何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不良情绪保持身心健康都有详细的讲解。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如何惊醒有效的治疗,走出心理误区,继续健康的生活。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指导。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老年人尽快从心理疾病中康复过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安度晚年。

  《心理学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它是的原本一些年以理解的理论性问题转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变得浅显易懂。方便更好的运用书中所讲到的一些东西同现实世界生活相结合。更好的去关注老年人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并找出其中的根源所在,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我们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更加明白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是时时刻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中,实现将抗的人生!

心理学与生活4

  心理学是个宽广的话题,覆盖的范围深入各个角落。衣食住行均离不开它,只是在我们平时没有仔细去讨论和在意这个问题。小时候基本就不懂这个,大学的话能明白有这么回事,但真要谁能说出个所以然,估计也是半斤八两的样子。当然老师就除外了,所以怀着强烈学习的心情选了这个课程。

  有朋友说:“学心理学的人能看透别人的心理,知道他人心里想什么,好厉害!”这些说法把心理学神化了,其实,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这样给我们就有一种感觉,也就是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感觉。在逻辑层面上,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等,到底是那一种心理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心理的诞生?即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是何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宣告了心理的.产生?

  有现象必有其本质,心理现象产生了,就会有心理产生。在所有心理现象中那一种是最先产生而又最基本心理现象,又能合理推出发展其他心理现象?显然是感觉。只有感觉才产生的最早又能发展出其他心理现象,应该是心理诞生的标志。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推理:

  (1)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其他一切心理现象。感觉诞生了,其他心理现象就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源头和“胚芽”,其他心理现象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和成熟起来的。感觉是其他心理现象大厦的“地基”,其他心理现象都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

  (2)个体心理学表明:刚出生的婴儿就只有无条件反射,只有简单的感觉,而知觉和表象等等还没有发展起来,但我们不能否认婴儿就没有心理。这样我们在潜意识中实际上承认了只具有感觉的婴儿也具有心理!心理随着感觉的诞生而诞生,一旦有了感觉也就有了心理。单单有了感觉,就标志着心理的诞生,其他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以感觉为“胚芽”发展起来,是胚芽成长的不同阶段。随着婴儿的发育,其心理也逐渐发展起来,心理现象愈来愈复杂。

  (3)动物进化史也表明了感觉是心理产生的标志和“胚芽”。感觉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也就是说感觉在动物进化史中是在那种动物身上开始出现的呢?动物进化史中。最开始出现心理现象的动物是腔肠动物。具有网状神经系统的腔肠动物以简单的感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映,腔肠动物具有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也即有了心理,心理在腔肠动物身上诞生,以后随着动物的进化和发展,心理也在逐渐发展,丰富,渐次出现了知觉、表象、想象和思维等等。心理进化史是动物进化史的附着物,并随着动物的进化而进化的。心理也是从只具有感觉的动物随着生物的进化而发展起来的,心理在感觉的基础上随着生物的进化而纷繁复杂起来,出现了知觉、表象和想象等等,直至出现了意识和思维等高级心理现象。

  而要将它们深入到生活中来看待还是具有普遍的意义的,尤其是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用一句俗套的话来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生长在社会的环境中,所以有些问题就必须是我们要考虑的。例如学习问题,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是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再有就是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还有情感问题也是现在大学生所面临的。现代的校园已不再是五六十年代的校园。大学生恋爱已经是普遍的现象,出入的双双对对,亲亲我我也不会被认为不正常的行为,虽然爱情可以让人陶醉,让人更好的工作、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心理也会给恋爱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心理充满矛盾各大校园因此每年都会有因失恋或别人的感情的原因而跳楼或割脉的现象。所以我觉得应该注意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现代大学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借次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排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有的同学一旦缀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强烈的感情冲击一切,学习同样受到严重影响。还有的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随着时代发展,当今大学生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逐渐淡化。面对失恋的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一部分学生摆脱不了“感情危机”,有的失去信心,放弃对爱情的追求,立下誓言,“横眉冷对秋波,俯首甘为光棍”。

  所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要遵守恋爱道德。大学生谈恋爱时,遵守恋爱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相互尊重恋爱自由、彼此忠诚,行为端正文明。举止文明,有分寸,不可随心所欲,无视社会公德。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关系。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恋爱和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集体活动、社会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连爱与其他同学团结的关系等方面。肩负重任的大学生应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关系,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使青春更美好,更富有积极意义。正确处理恋爱挫折。莎士比亚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爱情是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但在恋爱中遭遇挫折是常有的事。在处理失恋的问题上,正确的态度是做到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志。爱情是美妙的,它教会我们许多的人生道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良好的爱情观,正确处理好恋爱问题,同时当遭遇恋爱困难时也应比较强的,能体现大学生素质的方法来解决,做到堂堂正正的恋爱大学生。

  总之我认为现在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应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这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条件,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毕业后面对社会随之而来的更大的压力会让我们更加无从喘息。所以说在大学期间应该培养一颗健康强大的心理,无论将来遇到多大的挫折我们都将能够勇敢的去面对,这样我们才能成就一番美好的事业。

心理学与生活5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深入浅出地阐述心理学的书籍,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全书以心理学的角度剖析生活,以生活的实例解读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应用心理学。

  本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治疗等。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让我们对这些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被书中一个章节所吸引,那就是“心理学与法律”。这一章节讨论了心理学在法律中的应用,包括犯罪心理学、精神健康法律等。我深感惊讶,原来心理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罪犯的心理,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人。

  书中的一些关键点,例如“人类行为的动力”和“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我开始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这种自我反思使我更好地理解了自己,也让我更能够与他人沟通。

  同时,书中的一些例子也让我印象深刻。例如,作者提到了一项关于青少年抽烟的研究,该研究揭示了青少年对抽烟的复杂情感。这让我反思了社会和文化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总的来说,《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它不仅提供了有关心理学的深入理解,还以生活的实例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指导。这本书使我意识到,心理学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领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心理学与生活6

  一、大学新生常见适应性问题

  1、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新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个巨大变化就是生活环境的转变。“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看得重,养得娇,独立生活能力有些欠缺,甚至有不知道如何洗衣服而还把衣服寄回家去洗、同学不叫就忘记起床等现象。同学来自天南地北,气候、饮食习惯甚至语言都不相同,再加上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家庭环境过渡到相对自立的集体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会使他们遇到很多困难或感到不适应。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因而出现想家、思念亲人、怀念老同学等现象,并由此可能产生各种烦恼,出现焦虑、抑郁、敌对、低落的情绪,严重者会影响心理健康。

  2、学习的不适应

  学习节奏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由中小学阶段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如今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更强调自学式教育,课堂讲授时间相对较少,覆盖内容相对较多,讲课速度快、跨度大,不少学生感觉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课堂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还要阅读大量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因而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不少新生承袭过去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结果完全适应不过来。

  不知道学习目标在哪里,在高中阶段,学生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考上大学后,不少学生感觉自己一下子得到了解放,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希望在大学里好好享受一下生活,未能及时树立新的学习目标,造成了考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此外,不少“90后”新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有时会有意无意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做法,诸如“他们玩我也玩”,“他们谈恋爱我也谈恋爱”,随波逐流。

  3、人际关系不适应

  “90后”大学生往往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不少学生是独生子女,在换位思考、体谅他人方面比较欠缺。另外,由于缺乏与兄弟姐妹或者玩伴之间的互动,不少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也较为欠缺。在与大学里的新同学接触时,由于班级和宿舍里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冲突。而不少新生习惯拿高中时的好友为标准来加以衡量,认为大学的同学没有高中那么单纯,那么好相处,从而感到孤独和苦闷。

  二、促进新生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在适应过程中,不少新生出现焦虑、空虚、迷茫的情绪,还有少数新生因为适应不良而产生退学的想法。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有利于帮助他们较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校园环境,确定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学习和生活。

  1、开展新生心理健康入学教学教育活动

  首先,高校应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校刊、宣传栏等多种媒介,积极开展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新生报到场所或宿舍区布置新生适应主题展板和海报,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常见的适应性问题,指导学生如何适应、调整和应对。其次,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提前培训一批专门做团体辅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或对带班学长学姐进行团体辅导技能培训。待新生入学后一两天,由心理咨询中心组织人员和制定新生团体辅导方案,开展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活动,帮助新生尽快熟悉环境。再次,由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或学校其他心理咨询师面向新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讲座内容宜针对新生在适应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一些指导。通过讲座,能使新生了解自己在适应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情绪,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误区,提高心理咨询求助意识,知道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地点、联系方式、师资力量、预约方式及咨询时段等,以便适应不良时能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最后,组织新生参观心理咨询中心,让新生到现场观看预约等候室、沙盘游戏室、个体咨询室、宣泄室、团体辅导室等功能室,体验音乐放松椅、沙盘等心理产品,对心理咨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此外,可以在新生参观心理咨询中心的过程中,发放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的宣传册、书签等,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2、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平台促进新生适应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xx〕16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xx〕1号)等文件精神,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其中明确规定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学校应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给予相应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在帮助新生在适应的各种措施中,没有一个平台有心理课堂这个平台影响面那么广,那么有针对性。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在新生入校第一个学期便开设,课堂内容应涉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新生适应指导、自我认识、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情感及常见的心理障碍等章节。这些内容将有效的促进学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另外,还要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回访辅导。

  3、加强日常心理咨询和辅导

  一是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心理辅导老师。二是辅导员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要着力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体系。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每年应为他们至少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应对学生宿舍管理员等后勤服务人员开展相关常识培训。

心理学与生活7

  一、我对《心理学与生活》这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我觉得该门课程主要就是要讲述生活中关于心理学的方方面面问题。让学生们在懂得心理学的基础上能够更好解决生活所遇到问题。本学期我所学《心理学与生活》这门网络课程主要包含了心理学与生活、当代中国社会心理问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三个部分。我觉得第一部分更能够吸引学生们的眼球,因为A型人格、发现自我、吸引力、非语言沟通和压力问题等确实是我们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能遇到的问题。所以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更能够产生一种共鸣感,学习的效果应该是最好的。而第三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确实我在学习中觉得最有用的。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正是面对未来职业选择的黄金时间,可是大部分人却不知如何理性选择才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最好。而第三部分老师就着重告诉正确做出职业规划的方法,为我迷茫的大三指明了方向。而人们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个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而第二部分,所讲的知识亲密关系与孤独、丧失与哀伤等问题则是非常的专业。能让我们学到很多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所以我觉得该课程的课程安排比较合理。既有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包含比较学术的部分,能提高大家的学术素养。但是心理学作为一门比较实用的`课程。学习它、掌握它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运用它来指导生活、为生活服务。所以增加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内容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我对《心理学与生活》这门选修课很感兴趣,所以即使没有老师的监督,即使是自由的选择学习的时间。我还是有按时的去看视频听课。而且在学习的时候我确实能够感受到心理学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会不由自主的被课程内容所吸引,有的视频甚至看了好几遍。对于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视频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看,对于学到的一些知识也会讲述给身边的朋友,大家一起分享。所以学习心理学确实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很重要。懂得心理学更容易从容不迫的应对生活,更能游刃有余的处理自己的感情。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我们的帮助可以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所以我们要学好这门课,这门课可以让自己学到的知识很多,能让你受用一生,关键的时刻能让你知道怎么面对自己的心态和自我的意识,以后的精彩人生会等着我们。

  二、该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何启示

  在这个日益物欲横流和竞争激烈的社会,面对着日益趋向浮躁和复杂的大学生心理以及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我认为有必要让大学生学习心理学成为一种必然。大学生学习心理学对其学习、生活、工作、情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觉得《心理学与生活》这门课程对我们大学生心理将康发展的一些启示。

  在这个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即将面临的是考研和就业的压力。学习心理学有利于缓解我们的压力和焦躁紧张的情绪。用正确的方法帮我们告别压力山大。也能帮我们掌握学习中的规律,引导我们进行有条不紊的学习。当面对学习困难和压力时,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是关键。当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是没有目标感自我评价失调等等,学习心理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缓解这些问题。首先,能让我们认识到如何选择未来,如何做出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那些看似很好的工作,如果自己实在不喜欢没兴趣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所以做职业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人云亦云。树立正确的能让自己幸福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断的努力奋斗。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的心态。那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学习心理学知识对于自我认知很重要。首先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认识自我是发展自我的基础。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同时也能帮我们正确科学地理解心理现象,能使人正确地评价自己个性品质的长处和短处,正确而自觉去努力发展积极的品质,克服消极的品质。心理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并且有利于人际交往。情绪是人的心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人际交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实际是人与人的利害关系。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便同样会满足你的需求。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会把你原来的想法颠倒过来,只有给予、给予、再给予,那么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喜欢。而塑造一种良好的个性,学会好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人际交往中会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到别人的想法,就会更容易与人相处。比如说,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亲近,更容易成为朋友等。学好心理学,就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并能帮助大学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有心理学有利于大学生很好地利用和控制网络,培养生活的热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学习心理学能帮助我们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现代社会越发展,人的精神生活将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其心理健康当然很重要。而该门课程就教会我们如何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面对未来。

  当前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很难正确的处理自己情感问题。而该课程的心理学学习能帮助大学生提高处理自己情感的能力。能够让我们大学生变得更加成熟,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不管事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恋爱中,处理好自己的感情,心理学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选修心理学对我来说,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情感中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认为学习心理学很好!

心理学与生活8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可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以往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必须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我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貌,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能够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可是我觉得应当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心理学与生活9

  在读之前觉得很奇怪,一本学术书的书名怎么起的像一本生活指导性的读物;在读完之后倒不会觉得奇怪,反而觉得这名起的很贴近现实生活,实在的很,使我们对生活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再加上翻译通俗易懂,毫无生搬硬套之感,可以说它是一本好书。它将心理学的理论性减到最小,而将生活的实际应用放到最大!

  这本书的结构是这样的,纵向来看:前几章是按照人的社会化过程(童年、成年、老年)过程来探讨人的心理过程,而后几章依次对自我概念、健康、自我控制、决策、情感、动机、交往、工作、娱乐、性、婚姻、心理疗法、痛苦、死亡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人在此间的心理,提出和评价现有的相关研究理论来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他人;横向来说:在书中每一章都是以一个现实感非常强的故事来作为开头,并把它应用到各个小节之中,非常自然,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而且呢,作者在一些章节里还专门设计一些练习题、自测题供读者思考,来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在章节结尾处的参考信息“网站和互联网”模块下列出很多网址,通过这些网址能更好地扩展阅读。在本书18页写到:“好的心理学书籍能够提供给读者关于个人发展于成长的切实有效的原则,以及与自我导向和社会责任有关的指引。在本书中,我们努力向读者展示当代心理学的原则和发展能够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有效地面对环境,发挥出更多的潜能。”我认为此书已经做到这了点。

  这本书写给那些有兴趣在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生活的读者。为了这个目的,作者在书中收入了心理学的几个主要观点,包括心理动力学、认知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等.为使本书更丰富、全面,我又借鉴了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重要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本书中,作者给读者呈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并设计了一些题目来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考。

  命运并非天注定,心理可以改变生活,我们要相信可以改变自己,我们要相信可以让生活变得不同。虽然很多事情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但我们仍然相信有一些是可以被改变的……而这正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心理学与生活10

  踢猫效应

  不要用自己的过错来惩罚别人

  踢猫效应(Kick Cat Effect)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受到上司或者强者情绪攻击的人又会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

  这样就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紧张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的不稳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种消极因素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

  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

  踢猫效应是典型的“攻击转移”,一个正常的人类在遭遇危险或者挫折的时候都会产生攻击性,这是我们自我保护的本能。

  当人类的存在遭遇危险时,因为杏仁体的总用,一般有三种反应:1.战斗,2.逃避,3.傻愣。

  当今社会,由于过分的强调竞争与物质成就,导致人际关系疏离,个体内心空虚、孤独、焦虑。当遭遇挫折或伤害(主要是利益或心理层面)时,往往战斗行为的对象往往又是我们成功所依靠的对象,不能“战”;人际的疏离和冷漠,让我们缺乏安全温暖的港湾,无处可“逃”;以至于很多人“傻愣”的活着。

  可是,时间久了,压抑的愤怒和不满的情绪多了,憋得难受,自然要找一个合适的对象,释放自己的攻击本能。找一只比自己弱的“猫”,来发泄发泄,是相对来说是安全的:,不影响自己将来成功的。

  这里,教大家几个化解负面情绪的小方法:

  1. 真诚表达,当你收到伤害或压抑的时候,真实的表达胜过压抑或者“作”;真诚,可以让你有尊严、自由的活着;

  2.给自己找几只可以信任的“猫”,他们可以随时叫出来一起疯、一起笑、一起孤单一起寂寞;

  3.善待自己,看自己想看的.电影、做自己喜欢的运动、吃自己喜欢的事物等;只有自己才最懂如何爱自己。做一个快乐、充满力量的人,才能够很好的应对这个浮躁的世界;

  4.运动和音乐,是很好的放松手段;

  5.放松是一件可以学习,并有效应对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方法。你可以请教身边的音乐老师、瑜伽教练、心理咨询师,他们都有很好的训练方法。

  蔡格尼克效应

  为什么脑海里会有循环不断的歌声?

  “啊,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

  有时候是不是脑海中总有首歌,挥之不去?….不停的唱….不停的唱……

  心理学认为,这是因为大脑倾向于思考尚未解决的事情。想想这首歌的结尾,会让你的大脑结束这个死循环。

  人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而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会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蔡格尼克效应容易使人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强迫,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另一端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啰嗦,时常半途而废,永远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只有减弱过强的驱动力,增强不够的驱动力,才可以使人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乐趣。

  而怎样才能把脱缰之马一般的完成驱动力抑制住呢?

  第一,在看事物的时候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如果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那么就勇敢地放弃。

  第二,编制一个时间表,把必须做的事以及要费的时间都写下来。努力培养出一种较合实际的意识,把期限定在要求办妥的时间以前。如果有笔帐必须在12月1日缴付,那就预订在11月25日付出。

  第三,一点一滴地强化意志力,我们可以先从一件小事来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几只碟子不洗,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是的,要不要继续看下去?

  第四,从现在开始:做任何事情,不要想着我还有时间去做,等待片刻;这样子会让大脑产生一定的滞后性,会让自己产生懒惰的行文;因此,想到就去实现,做是一切成功的前提;

  第五,练习是一件好事,但是切勿目标盲目;

  第六,制定一个准确的截止日期;针对每一项工作任务,预测可能需要的时间,根据时间结点来评估自己的任务完成计划;

  第七,细分每一步工作计划:对于一项工作任务,不要盲目的去做,前提是仔细思考,细化每一个任务步骤,结合每一步任务所需要的条件即可。

  吊桥效应

  你到底有没有一见钟情?

  1974年,心理学家达顿和艾朗做了一个著名的“吊桥实验”。实验中,两组男士分别要通过两座桥,一座是摇摇晃晃的吊桥,一座是坚固的石桥。桥的另一边是一位漂亮的女助手。实验结束后,女助手会给他们留下自己的电话,表示若希望了解实验结果可以继续联系。

  结果18位过吊桥的男士中,有八成和女助手事后通过电话;而16位过石桥的男士中,只有2位和女助手联系过。事后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那些和女助手通过电话的男士们果然以为自己当时产生了类似爱情的感觉,想和女助手进一步发生点啥……

  你的情绪体验,更多取决于你对自身生理唤醒的解释,而不一定来源于你的真实遭遇。

  吊桥效应,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很容易错把由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韩剧《太阳的后裔》里男主谎称女主踩到了地雷,并说几乎谁踩到都会丧命,吓得女主神不守舍,然后又以一句云淡风轻的“我替你踩,替你死呗”令女主爱恨交织。这就是吊桥效应的功劳。似乎也给恋爱中的人一个启示:危险或刺激性的情境可以促进彼此的感情。

  結果分析:

  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 由于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那么他会

  误以为眼前出现的这个异性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

  从而对其产生感情

  禁果效应

  如何让ta对你的小心思感兴趣?

  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人们反而越想要弄到手。

  这就是“禁果效应”(又常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正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受到了双方父母的严酷阻挠,而这样的极力压迫反而使双方爱得更深。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这便是“禁果效应”。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

  禁果效应”跟两种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有关。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而逆反则基于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天性。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

  要感谢亚当和夏娃。作为经典的例子,载入永恒。至少他们告诉我们:

  禁果的诱惑是极大的,甚至可以让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尝试。

  禁果可以吃!吃了不会出人命,也不会食物中毒上吐下泻。

  你去尝试禁果之前,肯定会有外在的诱因,或诱导。(比如,伊甸园里的撒旦。)

  吃了禁果,事后也不要责怪自己,如亚当夏娃,你的认知会发生变化,你将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另一种人生。

  幸存者偏差

  为什么班上学习差的人都挣了大钱?

  为什么班上学习差,不读书的都挣了大钱?因为学习差不读书、还很穷的同学,都不显眼,你根本不关注人家。而学习差、挣大钱的人,才能获得你们的关注。

  为什么官二代、富二代都那么坏,还很飞扬跋扈?因为品德好、温良谦逊的富二代/官二代不会犯事,不会搞出个大新闻,更不会被媒体批判一番,所以你根本看不到人家。而你看到的都是搞出个大新闻被批判的富二代或官二代。

  为什么GAY都那么帅?因为长得丑的你根本不看人家。有勇气公开自己是GAY的,肯定不是性格唯唯诺诺的人,这样的人更注重自己外表。

  以上这些叫做“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也叫为“生存者偏差 ”,是一种认知偏差。其逻辑谬误表现为,我们过分关注于目前人或物“幸存了某些经历”然而往往忽略了不在视界内或无法幸存这些事件的人或物。这个世界的那么多不公平,其实很多都是幸存者偏差。

  留学论坛解析: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大概很多人都听说过,不过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可以解释很多的现象。假如把站在顶峰的人比作月亮,那失败者就是繁星。不对,连繁星都不算。因为总会有人去记住星空的美,但没有人会去记住失败的人。

  就像你只知道邻居家炒股赚了几百万,却不肯告诉自己也有人满盘皆输倾家荡产。

  你看到挥一挥手就几亿的商界英才,却不看看那些还苦苦挣扎在生活线上的小商人。

  你看得到现在网络上络绎不绝的网红,却选择忽视街上还多得是普普通通的女孩 。

  你羡慕挂在成功者脸上的每一个笑容。但没有想过在金字塔的下层其实还有很多张哭泣着的脸。

  成功没有那么容易,而失败才是常态。这个世界上成为精英的人很少,所以精英才会被叫做精英。

  而我希望读者朋友们要知道,仰望很好,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奋斗也没有错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会成为侥幸的那个。但是,对不起!生活大多很残酷。那么如果只能仰望到星空,却无法靠近。当一昧的仰望,只能让心中的落差越来越大。我们何不妨看看身边,让自己知道其实并不孤单。即使做不成最好的那个也没关系,我希望你们能认真做好自己就好。

  登门槛效应

  如何让别人接受他不愿意接受的要求?

  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称得寸进尺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提出的。

  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

  先抛出一个很小很小的请求,一般而言,人们不会拒绝,等他们答应了之后,再请求他们帮更大的忙,这样他们更有可能接受。

心理学与生活11

  心理学,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词汇,犹记得当初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也填写了某某学校的心理学专业,但是我和它注定没有缘分,丝毫不出意料的人家没看上我,后来对于心理学的兴趣也就不了了之,在学校的提倡阅读活动下,我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再一次勾起我对心理学的回忆与兴趣。

  在众多书籍当中选择了它,主要是因为“心理学”与“生活”一个是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是自己正在经历的,翻阅书籍《心理学与生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是一本既实际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对了解更深层次的心理学有很好的奠基基础,对于心理学入门小白,这本书算得上首选,它的内容很通俗易懂,里面没有各式各样的问题测试,没有什么专业术语让人费解,它能让一个小白一步一步的自己去打开它,触摸它,最终完全了解它。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真的是井底之蛙,原来生活处处有心理学,只不过我从未真正了解过它的定义与内涵,还一度认为它离我很远很远,远到我不刻意去学心理学这个专业,我就永远不可能接触它,然而这本书却教会了我不要盲目自信,因为心理学就在身边。

  这本书真的很让我惊喜,这本书的文章就很契合它的名字,为什么说它通俗易懂呢?因为它贴近生活,书中列举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解释心理学原理,所以身为阅读者的我们就很容易结合生活中自己经历过的事物来理解每个例子所阐释的心理学原理,如此一来,看过这本书的读者们就会对基础心理学有了大概的了解,从而建立起对心理学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有几个方面给我最深的印象:首先,就是它的内容阐释,也就是上文所说到的作者结合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原理举各种各样的例子来向阅读者传达知识,让我们这些心理学小白能够非常容易的了解心理学的各种不同情形下的原理,从而将我们这些小白领进门,以一种双向互利的形式达到了完美的传达效果,为什么是双向互利呢?因为该书内容不像很多其他内容紧凑,而且作者思路过于复杂的书本,读起来令人费解,那样只会让阅读者很快就没有了阅读的兴趣,而《心理学与生活》的作者使阅读者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达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而阅读者则在获得兴趣的同时,又获得了大量的心理学知识,所以是双向互利,二者皆获得了一定的好处。

  其次,很多书本都是先罗列大篇幅的概念和定义,然后一笔带过的向你大体介绍一遍解读意思,其中的真正内涵其实很多时候读者个人根本就理解不了,他们往往只会被字面意思牵引着钻牛角尖,而读这本书就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该书作者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带你慢慢跟上他的步伐,对你进行一点一点的启发,极具耐心的从牙牙学语教起,阶梯式的牵引让你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得到胜利的果实。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特别钟意它的总结归纳,每一章的后面都会有对应的重点被列出来,明确告诉了读者该知道些什么。它总是能让我想起初中时期艰难学历史的自己,那个时候,因为自己对学习的不上心,导致自己的历史一直都不好,好在那个时候历史还是开卷考试,即使我历史再差,我也可以在书上找到星星点点的知识点,但是也只是片面的,想要完整的了解历史书上的重点,简直就像登蜀道一样难,后来我找到了一个挺好的方法,我会把每一章节的重点写在对应的章节标题下面,所以那个时候我的历史书目录上全部都是整本书的重点,关键词让我很容易在考试时候找到我需要的知识点,那个时候我像一艘失去方向,孤苦伶仃漂泊在海上的船,总结的关键词让我重新找到了航行的方向,让我重拾学习历史的信心。现在再看到作者以这样总结的方式把重要知识点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就想到那个时候的自己,这也算是另一种感同身受,只有自己经历过才知道,总结归纳有多么重要,同时总结所有重点的同时有多么麻烦,所以我非常敬佩作者以这样体贴的方式,为阅读者一路披荆斩棘。

  我非常推荐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小白阅读这本书,里面的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既然与生活有关,那肯定值得观看,看完这本书之后,初学者就会对心理学有着初步的了解,然后我们平常生活就会不知不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重新来观看这个世界,我们会发现世界又多了许多的趣味,生活不再是以往的枯燥的.几点一线,我们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情不自禁的用心理学的原理去分析我们周围的人或事,因为人总有一种控制欲,我们能掌握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些奥秘,心理上就会得到一定的满足,对自己来说,这是一种很厉害的能力,慢慢的我们会爱上这种方式。

  我还在想,对于很多教材内容编写,也可以借鉴这本书,尤其是教育方面的图书,像我上文提到的历史书,还有政治这类的内容较为繁琐的图书,在每一章节的背后就可以列出重点,我觉得这样并不会增加学生的惰性,反而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激励作用,因为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普遍太差,背书基本上都是被动,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重点是哪些,该怎么背,在书本后面罗列一定的重点,会为学生指明方向,有了方向的学生是会有一定的动力的,因为有胜负欲,给了重点就是给了一颗糖,哪有不喜欢糖果的小朋友呢?所以我觉得该书的编写十分值得借鉴。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不如找个时间放松放松自己,看看《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掌握心理与生活的平衡,用心理学去重新认识世界,慢慢去思考,慢慢去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12

  一直听身边的朋友说,心理学与生活是一门非常不错的校选修课,值得一去。特地在小学期选课的时候留意了一下,400人容量的课程,瞬间被抢了,顿时让我觉得此门课程的霸气侧露,不可小觑。

  回顾昨天上课的感受,众多生动有趣,而又奇葩的案例中,我独独最钟情于三个,一个是7哥靳爱兵,一个是北京爱华,还有就是杜郎口,并且想关于这仨案例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77号,4年半,16小时,1500元,500元。当从度娘上获取这些数字时,我被震撼了。但很快,当我换位思考了一下之后,表示,还能够理解。我觉得,7哥家人爱的表达、大学这种自由的氛围以及其自身对人生的'规划与自我约束的缺乏是造成这场正常人眼中悲剧的主要原因。

  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常说他“眼里没有活儿”,不满意儿子努力去做的事情。上了初中,每个礼拜回去一次,高中变成一个月回一次,最后一年复习,一年回一次,家里人都在说:“没什么事就不要回去了。”这些年,他父母极少接送他,住校也极少去探望,所以他笃定地认为:“家里人不会想念他。”

  其实,四年里,他无数次渴望家人能把他领回去,也是因为无法给家人一个交代才丧失了回家的勇气,当看到那张7哥与母亲相拥的图片时,我特理解7哥,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这一丢丢而已。这也许就存在一个爱的给予与爱的需求在里面,作为仍在奔波于物质追求的家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7哥心中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精神层面爱的需求,换句话说,父母认为,我好好挣钱,供你上学,你只要一心学习,其他的就别管了。但事实却不仅如此,毕竟作为不知柴米油盐贵的学生怎会深刻理解,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各种偶像剧,家庭剧,勾起的是他们对精神层面温柔的爱的需求,其实,他们也许,只想要一句:"儿子,妈/爸想你了。"或者“儿子,你真棒。”其实,除了7哥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把他对家人爱的渴望表达出来以外,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也许,仍被种种亲情问题所困扰,在这里,我只能为他们送上真挚的祝福了。

  北京爱华的那个故事,可以理解为与我们高中曾听过的一个亲情励志讲座吗?记得那时,我们也被虚拟在一个危险的境地,老师问我们,此时我们心中最割舍不下谁,大家都普遍说家人(PS我居然割舍不下的事我们家的那只猫,我不在了,谁喂它啊),然后,哭的泪流满面,特别的感动,甚至,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好好好地学习,不上太多的网,要努力学习,各种,只不过,不到一周,所有人似乎又都被打回原形了?对于此类演讲,我只能不置可否了。

心理学与生活13

  人人皆知美国曾经存在着种族隔离。在转变这一状况的历史进程中,心理学家也发挥了作用。肯尼思克拉克,在美国最高法院作证时报告了他对一群黑人儿童进行的讨论,表明种族隔离对黑人儿童造成了严峻心理损害。最终,最高法院判定将黑人和白人儿童分隔在不同学校就读是非法的。

  这个例子来自《心理学与生活》,一本美国斯坦福高校的心理学教科书。

  什么是“好的教科书”?该书的作者说,他们的目标是“写一本同学喜爱读的教科书,他们可以通过它学到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感动人心的和与众不同的内容”,“使之成为当今心理学的最新的、最精确

  的、最能被理解的`论述”。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国老师写教科书时是否心里想着同学,是否敢如此“高标准、严要求”,是否肯在结构、体例上下那么大的功夫创新。

  套句中国的老话“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想他们的目标是达到了。《心理学与生活》已经出了16版,成了一般心理学的经典教科书,而且也成为一般人了解心理学的极好读物。

  我特别喜爱书中特殊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试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受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讨论怎样关心你预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讨论课题。它们好像一团香饵,把有爱好的同学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理想,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学习这门“与人类幸福亲密相关”的科学吧,信任你会满载而归。

心理学与生活14

  从大学开始学习心理学到现在进入工作岗位,每天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面对心理学,感觉它一直是一门难以捉摸的学科,难以理解。但这本是给我的感觉是真切,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同时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心理学与生活15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心理学与生活】相关文章:

心理学与生活07-04

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05-23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05-16

(精华)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05-16

心理学简析梦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04-04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优选15篇]06-25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14篇[推荐]05-16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体会【精华14篇】05-16

看心理学家教你如何生活04-06

生活当中挫折不断 学会心理学办法来应对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