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前提是:不损耗气血
养生的前提是什么1
养生的前提是:不损耗气血
人想补养气血,只有靠吃进去的东西和睡觉休息,但人损耗气血的方式却有很多,比如:劳动、熬夜、生气、焦虑等,日常工作对气血的损耗自无法避免,但我们生活中仍然有太多无谓的损耗,稍不留神就会让我们宝贵的气血溜走。
一个人如果内心积极向上,气血就能在全身顺畅周流,就不会损耗,人也就不会生病,相反一个想法如果是消极的,思想犹豫不决,就会损失一些气血,气血就跟着阻滞,身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虚弱。
负面的情绪会损耗人的气血,能避则避。但很多人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在那里琢磨半天,会因为没达到自己的欲望,日日惦记,会因为不如别人,而时时惆怅。这些不积极的情绪都会在无形中损耗我们的气血,佛家最忌“贪、嗔、痴”,而我们又经常执着于此,自寻烦恼,自我损伤。
养生一定要把握好两个原则:
第一:不要过度耗神
所谓不要过度耗神,意思就是说,不要用眼过度,因为从中医角度来讲,人的精气神是通过眼睛来传达的,如果经常用眼用脑过度,就会消耗人体健康的'神态。导致特别伤神,所以平时经常用眼过度的人,可以养成随时闭目养神的习惯,这对于补养肝血,调理情绪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保持身心平静
情绪对养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经常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通常情况下除了会损害身体健康,还会损害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还会消耗人体的精气神,所以对于养心,保持身心平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精神内守
让精神处于平和状态,身体才会越来越健康,精神内收,就是要保持安定和平和的心理,戒骄戒躁,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开开心心生活。
第四:保持良好的心情
保持好心情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学会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人的心情才会更加舒畅。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胸怀,做一个心宽的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计较。
养生的前提是什么2
第一:气血充盈
《黄帝内经》云: “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充盈,百病不生”。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后天的一切生命活动的源泉全在于气血。气血通过气道(经络)、血脉与五脏六腑以及其他器官相连,循行全身,人体的五脏六腑、骨骼经络,乃至毛发皮肤都必须依赖气血的推动,没有气血就没有生命;反过来,五脏六腑通过功能活动又能将饮食中的水谷精微化生成气血,它们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影响。公众号:洗髓功熊猫
第二:经络通畅
中医认为,经络决定人体健康,一旦经络出现堵塞,人体就会出现诸多疾病。因此,想要养生,保持经络畅通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冬季,大家很重视进补,但是如果经络堵塞,补什么都没有用!
人体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经络不通,就会发出很多不舒服的信号来求救!各种不通的信号代表着不同的情况,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和穴位来调理。
经络不通的首要感觉:疼痛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当经络不通时,我们最初的感觉就是疼痛,正常情况下,身体的某个部位会莫名的疼痛,这就说明此处的.经络是不通的。
接着,经络被堵死,气血彻底不通,双腿就会麻木,只有改变坐姿,气血通畅才能恢复知觉。
第三:骨正筋柔
《黄帝内经》有云: 骨正筋柔,气血自流,筋长一寸,延寿十年
骨硬而筋柔,缚骨者为筋。筋之于骨,互为阴阳。阳刚者为骨,阴柔者为筋;筋主动而为阳,骨主静而为阴。人因有骨而立,因有筋而行。一阴一阳之谓道也。骨有病则立不能中正,筋有病则动为之不利。骨气有余则刚硬太过,不足则痿;筋气有余则肢体抖 擞数动,不足则欲动不能。
膀胱经是人体的排毒经脉,是也是人体抵御寒气的一个屏障,膀胱经通,寒气则难以入侵,体内排毒顺畅,减少体内毒素堆积,身体更健康长寿。再有,多拉腿部筋经,有利于改善腿内侧的肝经,脾经和胃经。这三条筋脉通,则身体通畅,肾功能强,身体畅通。
养生的前提是什么3
所谓养生就是遵循人体的运行规律和客观环境的发展规律,该吃饭吃饭,该睡觉了睡觉,该喝水了喝水,该锻炼身体就去锻炼,什么事儿都不过度。比如吃喝,七八分饱,睡觉尽量不要少于八个小时,别熬夜,锻炼身体别太累,什么是养生,养生即是养命,养命要从养肾开始,肾乃先天之本,肾主骨生精,肾养不好!
脱发,白发,掉发,骨质疏松健忘,记忆力下降,,脾乃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液,脾气虚了,就会气虚,气虚时间长了就会血虚,
人因气而生,气乱则病,气衰则老,气尽则灭。此气为先天之气,为人之生存欲望,藏于心,要清净无欲以养浩然正气。后天之气为风,风者为万物之始,造化阴阳,运四时而行。春湿夏暑秋燥冬寒为四时之气。原来,不吃早饭,胃中就缺少食物,人体血液里就会形成很多的B型血栓球蛋白。这是一种能导致血液凝固,使人易患心肌梗塞的蛋白质。
〖灵枢*阴阳系日月〗指出:“阴阳者,有名而无形。”说明阴阳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其无所指,而无所不指,但必须细观自然之物象,才能明阴阳之含义。《素问*五运行大论》明确提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所谓体质,是指我们的生命过程中,先天禀赋和后天修养的基础之上,性别、年龄、地理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生理功能和性格心理等方面一些综合特质,中医也总结为形和神的结合,形主要有形态结构,如肌肉、骨骼、五官等;神包括一些心理活动和内在脏腑的正常运行,如情绪、情志、性格等,形神和谐的身体才是平衡健康的身体。
之所以要看体质,是因为中医治病一直是以人为本,以活生生的生命为核心,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进行辨症治疗;也根据体质养生,以“治未病”为内涵,当疾病尚未发生,就预测到该体质可能产生的疾病趋势,提早采取防治或者养护方法,提高自愈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