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钟试验是评估一个人的认知功能,从而帮助医生或者医保机构诊断该人是否存在认知障碍症状。
什么是画钟试验1
画钟试验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心理学测试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和专业人士来诊断一个人是否存在认知障碍或者其他神经心理方面的问题。
画钟试验一般使用一张空白表格来要求测试者画一个钟面时钟,并标注时钟刻度和指针。
这个测试可以有效检测认知能力,并且被广泛应用于老年人、残障人士、脑损伤患者等人群中。
从一个人画钟上的结果,可以了解到该人的朝向感知、时间感知、空间感知、抽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画钟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一个人的认知功能,从而帮助医生或者医保机构诊断该人是否存在认知障碍症状。
认知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也被称作脑功能障碍。当出现记忆力衰退、语言障碍、空间定向失常、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时,应及时检查是否存在认知障碍。
如何进行画钟试验呢?
首先,一张空白纸被放在测试者面前,然后让测试者画一个12小时的时钟,并设置两个指针——一枝短指针指向整点,一枝长指针指向分钟位置。
为了更好地评估测试者的认知能力,还可以设置多种画图要求——填写12小时数字、以30、45、60分钟为间隔画出指针等。画钟试验时间大约在5到10分钟左右。
通过画钟试验,我们可以对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做出初步判断。
正常人在画钟时常常会将12点对准画纸中心,并愈向自己位置的时刻愈靠近钟表盘的一端,而患认知障碍症状的人就不同了,他们在画钟时呈现出很多自身朝向障碍:灰区大、时间散乱、标记混乱等等。
测试者的画钟结果,可以衡量他对空间概念的掌握,以及对时间概念的掌握。
那么,哪些人需要进行画钟试验呢?老年人、筋骨、脑损伤患者和残疾人士等患者往往需要进行这项测试,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很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他们在认知上出现了一些状况。
通过画钟测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进而根据测试结果来确定是采取哪些措施来进一步的治疗或进行照顾。同时,普通人也可以进行画钟试验,用以检测自己的认知健康状况。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画钟测试结果仅仅是诊断认知障碍的一种辅助手段,不应被视为该病的唯一指标。
如果你根据画钟结论,认为自己存在认知障碍,你应该立即向专业医生寻求救治,同时采取相应健康生活方式,如运动、脑力训练、保养五官等等,来帮助影响到你认知健康的各种因素的改善或维持。
综上所述,画钟试验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心理学测试方法,在诊断和治疗认知障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这个测试方法同样适用于评估我们的日常认知健康状态,并为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提供有帮助的建议。
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应该要保持一颗准确、开放的心态,不断关注自身的认知健康状况,来保持良好的认知功能。
什么是画钟试验2
画钟测验它主要用于痴呆检查的常用方法,对于顶叶和额叶损害比较敏感,常用于痴呆的筛查。
画钟测验要求患者在白纸上独立画出一个钟,并且指出指定的一个时间,比如说9点15分,受检老人在十分钟之内完成测验。
它的计分方法有多种,国际上普遍采用这种四分法记分,画出一个闭锁的圆盘记一分,将数字安置在表盘上正确位置一分,表盘上十二个数字正确一分;
将表针安置在正确的位置一分,三到四分表明认知水平正常,零到二分表明认知水平下降。
画中测验,看着很简单,完成它需要很多的认知过程参与,这个测验和文化相关性比较小,不管是什么语言、什么文化程度,只要能够听懂简单的提示语,都能按照要求画出钟表,这个患者容易,接受医生也容易掌握。
画钟表画一半是什么病
在我就读的大学里,有这样一位教授,她成日坐在轮椅上,看似与常人一样,但仔细看她的着装时会发现,她身体右半侧的衣服头发都非常整洁,而左半边却有些不修边幅,衣服因为没有被拉平而皱巴巴的。
这样的不对称在她脸上的体现是最明显的——只有右半边的脸化着妆,左半边却未经打理,仿佛是因为匆匆忙忙出门而忘记了只化了一半妆。你可能猜测她患有阿兹海默症?健忘症?
但她思路与记忆异常清晰,依旧每天在学校讲课。后来,在另一位教授的课上,我们才得知,她患有半侧空间忽视症。
半侧空间忽视症(Hemispatial Neglect Syndrome),顾名思义,就是患者只能意识到半侧空间内的物体,但是他们的感官没有任何问题:他们可能“看不到”左半边视野中的物体,但他们的视觉一切正常。
这样的病症听上去十分匪夷所思,其实却很普遍。在许多经受了半侧大脑受损的人中都会出现。
大部分半侧空间忽视症患者是在一次脑卒中后开始出现这样的病症,那么,脑梗是如何导致这样的奇怪现象的呢?
1、半侧空间忽视症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首先从脑卒中的原理说起,脑卒中(Acute Stroke)是由于大脑中的血管被堵塞,血液无法携带氧气到大脑的部分组织,导致组织坏死。
上图是从头顶往下看大脑时的 CT 成像,左侧是这个病患中风前的大脑,右侧是中风后。
我们可以看出中风后的大脑中有一块黑色的空缺,这就是坏死的组织。不同血管的堵塞会造成不同脑区的受损。
大脑不同的区域和结构大致都有其相对应的功能,而当中风殃及到右侧的颞顶交界区(TPJ-temporo-parietal junction)时,半侧空间忽视症就产生了。
下图中白色虚线框出的部位就是颞顶交界区,它负责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人体以及人体外左侧的区域(即受损伤那一侧的对侧)。
所以当此区域在中风后受损时,患者对于左侧的意识就消失了。他们会忽视左侧的声音、触觉、物体或自己的左半侧身体,但他们的感官系统没有任何问题。
患者常常会因为忽视了空间左侧的障碍物而撞上物体,任何左侧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他们都无法察觉,所以他们无法独自出门。
上面这张图中显示的是大脑的右半边,那么当大脑左半边的对应结构(即左侧颞顶交界区)出现损伤后,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患者会忽视右侧的物体吗?
统计结果显示,半侧空间忽视症鲜少出现在左侧大脑受损的人群中,所以右侧空间忽视十分罕见,即使出现这样的病症,其症状程度也远远不及因右侧大脑受损而导致的左侧空间忽视。
这个现象看似不合逻辑,其实就和我们常说的“左脑理性,右脑感性”基于相同的原理。我们的大脑有一个特性,叫做偏侧优势(Lateralization)。正是因为偏侧优势,右侧空间忽视才十分少见。
2、偏侧优势如何使左半侧空间忽视更常见?
大脑的偏侧优势(Lateralization)是指大脑的左右半球有其相对具有优势的功能。有些功能,比如负责语言的神经元回路大部分在左半球,而负责情感的则大多在右半球。
上图展示了人脑的偏侧优势。左脑控制与逻辑和理性有关的功能,而右脑控制涉及创造力和情感的功能 | wikipedia那么偏侧优势如何解释左半侧空间忽视比右半侧空间忽视更常见呢?
答案就是,大脑右半球对于注意力的控制有着偏侧优势:右侧颞顶交界处同时控制着左侧和右侧的注意力,而左侧颞顶交界处只负责对侧,即右侧的注意力。
所以,右侧的注意力由左右大脑共同负责,当其中半侧受损,另外半侧仍然在工作,所以并不影响。
而左侧的注意力只有右脑控制,当右脑的颞顶交界区受损时,左侧的注意力就会收到严重影响。所以,左半侧空间忽视比右半侧空间忽视要常见得多。
3、半侧空间忽视症的诊断方法
大多数有经验的医生一眼就能看出患者是否有半侧空间忽视症。画钟表盘时只画一半是半侧空间忽视症患者的典型表现之一,因此也是许多医生会使用的诊断方法。
另一种常见的`诊断法是要求患者照着一张简单的图画复制。下图图 A 右侧缺了一半的方块和花朵就是患者在被要求复制左边图案后的结果。
但是这两种检测方式都十分依赖绘画,而画图任务本身,可能对于许多有脑损伤的患者来说都是很困难的。
于是就有了图 C 显示的另一种简便而更有效的测试方式。医生会要求患者在一张有着不同的密集图形的 A4 纸上圈出目标图形。左侧空间忽视症患者会从纸的右侧开始找图形,而对照组则是从左往右找图形的[5]。
上述的常见诊断方式有一个共性——他们都十分依赖于视觉,而视觉上的忽视只是半侧空间忽视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另外还有运动性忽略(无法调动受损大脑对侧的肢体)和个人忽略(忽视自己半边身体的存在)。医生可以通过要求患者展示如何梳头,刮胡子等行为来判断[5]。
半侧空间忽视症患者 | Wikimedia Commons因为半侧空间忽视症给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其不便,这种不便甚至会影响生命安全,所以在确诊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恢复和治疗。
4、如何治疗半侧空间忽视症?
因为半侧空间忽视症是由于大脑的结构损伤而出现的病症,所以治疗方法主要是行为训练法,目的是引导或强迫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受忽视的一侧。
常用的一种训练手段是让患者戴上一副如下图所示的特制眼镜。通过将眼镜的右半侧遮住来“强迫”患者将视线投向左边。
这种“简单粗暴”的训练方法实际上并不实用,因为左侧空间忽视症患者习惯将视线投向右边,而右边视觉总是收到遮挡,所以他们会觉得十分不适,很不习惯,所以训练的延续性和服从性比较差。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棱镜适应训练法。在患者视线正中央的位置放上一个三棱镜,因为光的折射,正前方的 a物体在实际透过棱镜看时,会出现在 b位置。训练过程中,患者会被要求重复多次地去用自己的手寻找物体。
下方第二张图时训练初期,患者按照视觉提示,认为物体出现在中心偏右的 b位置,而在重复训练约五十次后(第三幅图),患者可以准确地指出 a物体的真实位置----正中间。
在适应训练结束后,如图四所示,在棱镜被移走的情况下,要求患者指出目标物体的位置时,患者将错误地指向物体的左侧[5]。如此一来,患者眼前空间的物体都“左移”了。
通过棱镜,患者的大脑出现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大脑将实际出现在视线正中的物体“错认为”其位置在偏左侧。
这样的现象在没有半侧空间忽视症的正常人当中也会产生,只不过这种“欺骗性”效果会很快消失,而在半侧空间忽视症患者中,却可以保持很久。
半侧空间忽视症在中风人群中十分普遍,及早治疗及早干预尤为重要。大脑有其可塑性,即使在结构缺损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调动完好的结构来弥补缺损的功能。而行为训练就是利用了这种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