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养生的原则是什么

时间:2023-11-12 08:42:28 养生 我要投稿

  一、春季养生原则――升发阳气,条达肝气

四时养生的原则是什么

  春季(立春至谷雨)气候变化多,由冬入春,人们的抗病能力、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流行传染病又较多,特别是对于具有气血虚弱,痰湿困脾体质的人来讲,稍不注意就会感染疾病。再加上肝木旺于春,恼怒等情志易刺激伤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恶化,而肝阳上亢之人也特别容易出现头痛、眩晕,这就是祖国医学早已指出的“春气者诸病在头”的原因。此外,由于春为少阳胆气升发之时,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疗不当,防护不周,常会导致肝炎,麻疹猩红热、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溃疡病等也易在春季发作。

  春季饮食以平补,清淡为原则,重在养肝补脾。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而少食生冷粘杂之物,以免伤害脾胃,所以春季应该适当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另外,辛甘之品助春阳,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稍微有一些辛味的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

  在生活起居方面,内经有云:“春日当早卧早起”,人们应早睡早起,适当锻炼,以发布“生”气,注意运动应暖和,以适应春气。并要让身心感到舒畅、活泼,以使身体与春气相适应。生活中应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恼怒,内存生而勿杀、予以勿夺、赏而勿罚的意念,从而使肝气保持正常的生发、调畅。整个春季,人体的经气分别运行于肝胆脾胃,如果以上脏腑素有旧疾,则可能在春季复发,可以通过保健操及养生功法来健体强身,以达到疏肝健脾,疏经活络,消除体内积滞的作用。

  二、夏季养生原则――益气养心,清暑化湿

  夏季(立夏至大暑)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令酷热多雨,无论是热邪还是湿邪皆能伤人致病。夏日感冒(即俗称的“热伤风”)、中暑、空调病都是夏季的易患疾病。尤其对于肺脾气虚,痰湿困脾的人来讲更是首当其冲。

  夏季应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清热的食物宜在盛夏时吃,如西瓜、苦瓜、鲜桃、草莓、西红柿、绿豆、黄瓜等。可以多吃一点能够补益阳气和津液的食物,但性质要平和、微凉,切忌滋腻、温热之品,如鸽肉、黑豆、木耳、五味子、玉竹、冬虫夏草等。另外,脾胃在夏季,尤其是长夏时最易受到损害,故应常吃一些健脾和胃之品,如白扁豆、山药、莲籽、糯米、太子参、白术、甘草等。

  在生活起居方面,内经有云:“夏日当夜卧早起”。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在精神调养方面,应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此外夏季的运动锻炼,宜选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之时进行合适的项目锻炼,如太极拳、太极剑、保健功、广播操、慢跑、散步等。运动量要适度,不要过度疲劳。

  三、秋季养生原则――润燥益肺,兼调心脾

  秋季(立秋至霜降)气候由热转凉,空气中水分减少,人体会产生由于干燥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常称为“秋燥”,例如口干舌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鼻塞、咳嗽等一系列症状。还有不少人由于鼻腔黏膜对冷空气的刺激不适应,尤其对于气阴亏虚、肺燥津亏的人群来说,稍不注意便会发生感冒、咳嗽等。

  祖国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容易伤其津液,故有“秋则润之”的养生理论,倡导以饮食调养来抵御“燥气”。因此,秋季宜多喝点滋阴润燥的汤水。梨、甘蔗、柚子、枇杷等皆为润肺之良品。除以润燥为食养的主要原则之外,减辛增酸以养肝气亦是其大法。秋属金,味属辛,此时肺气旺,不宜过食辛味,以防损伤肝气。但在此应注意,不要以为秋季当令的时鲜水果可以润燥而人人皆宜,尚要结合辨体质选饮食的养生原则。

  在生活起居方面,内经有云:“秋日当早卧早起”。人们应早些睡觉,早一点起床,适当做些体育锻炼。例如秋季慢跑这一运动项目是最适合中青年人的,慢跑能增强呼吸功能、心肌功能,是一个很好的健身方法。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慢跑量太小,起不到健身的作用,若慢跑量大,反而有害于心身。此外,对于年老者太极拳、保健功等不失为健身的好方法。

  四、冬季养生原则――健脾补肾,蛰藏精气

  冬季(立冬―大寒)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冬季人的体内阳气潜藏,因此,冬季的养生要以健脾补肾,蛰藏精气为原则,尤其对于阳虚体质与肝肾阴虚的人群来说尤为重要。谨防外邪袭扰体内潜藏的阳气而罹患风寒感冒。特别是在冬季,感冒可以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加重其它疾病,如慢性气管炎、高血压、心脏病等,因此普通人群及好发人群都应给予相当的重视。

  冬至之后是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的时段,此时正是进补的好时机,无论是食疗或是药力都易于发挥效能。提到冬令进补,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食补,一类为药补。先论食补,冬季食粥是一项既经济又具保健意义的食疗方法。一般来说,冬季煮粥通常用大米,大米性味甘平,而其它米如小米、糜子米、薏仁米都是性味甘、微寒,因之,冬日食大米更有益。大米有和胃气、补脾虚、壮筋骨、和五脏之功效,除了大米粥外,山药粥为滋补肾、脾之佳品;.栗子粥对因肾气不足而引起的腰膝酸软或疼痛有明显作用;芝麻粥可以起到利肠补肺气、益肾、强筋骨的作用。

  谈及药补已是尽人皆知的话题,俗话说:“冬令进补,春天打虎”。每年在冬至到立春之间,用膏方进补,已成为一种具有中医传统特色的进补形式,其不仅能滋补强身,还兼治各类慢性疾病,膏方具有疗补兼顾、辨体施养、一人一方、疗效显著、服用简便等特点,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关注养生保健的大众所喜爱。

  在生活起居方面,内经有云:“冬日当早卧晚起”。人们应当早些睡觉,晚一点起床,从而适应冬气,尤其还要注意晨起锻炼的时间。冬季是大雾的多发季节,而雾中除了水汽,还含有较多的尘埃、污染物微粒等,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锻炼时如遇大雾天气,最好等大雾散去后再进行锻炼或选择室内进行。另外,冬季由于室内外温差比较大,到室外锻炼时要特别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在精神调养方面,应保持精神情绪的宁静,避免烦扰妄动,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冬季调养精神,多进行积极适宜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做操、打拳;或是养花种草也会让人精神愉悦,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学强调“天人相应,顺时摄养”,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气候变化规律倡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起居有常,动静和宜,衣着适当,合理均衡调配饮食,以适应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正如《内经》所云:“智者之养生也,必则应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善养生者应顺自然,形神兼养,固护精气,调补脾肾,采取适当措施,以达到健身延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