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又清明!此时花满枝头,绿萌大地,一派盎然生机,青色、花色映满眼帘。清明集节气、寒食、上巳日等传统于一体,节日习俗更加精彩纷呈,既有缅怀祖先、英烈的祭祀感恩礼俗,又有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郊游探春习俗。
清明风俗中富含调畅身心的健康理念和人文情怀,体现着尊重自然、妙用自然的中华文明。
悲苦伤怀宜节制
SPRING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扫墓祭祀,近乡情切,人们追思远逝的亲人故旧,悲痛、忧苦涌现心中,泪流满面可宣泄情绪,亲友关心可化解烦恼。过度悲苦、压抑的负面情绪若持续过久,难免伤心伤身,影响健康。
自古以来,中国提倡“祭之以礼”,用文明、有序的仪程,配合肃穆、韵律的表述与动作,传达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感恩心绪,又可抒发情感、节制伤感,减轻悲苦情绪对身心健康的损伤。
以情胜情的移情法可用于缓解清明的悲苦情绪。严肃礼仪之后,郊游踏青的欢娱之旅旋即开启。或如《论语》所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洒脱不羁,曲水流觞、诗文唱和的儒雅交集,远眺春和景明、放飞沙燕纸鸢的轻松自在,相约蹴鞠、拔河、追跑的快意酣畅,皆有助于积极向新,平复心绪。
动则生阳祛阴霾
SPRING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清明进入暮春时期,天气愈暖,春景清和,万物茂盛,鼓舞阳气。男女老幼充满了外出活动、拥抱自然的冲动,游子寻春半出城,尽情享受着阳光温熙,呼吸着甜嫩的草花清香。适当的户外活动不仅能促进人体阳气的振奋,调动机体功能,还可驱散因阴雨、思亲而致的阴霾,安抚悲伤的情绪。
荡秋千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文体运动,唐代就已盛行,明清时期又将清明称作秋千节。《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站姿者用力蹲踏,坐姿者用力摆腿,巧妙利用位置的落差发力,高高荡起,彩衣飘逸,既是体力、技巧的展现,又是勇气、自信的凸显。
清明是播种希望的时令,适度的农耕劳作与运动异曲同工。民谚说“清明时节,点瓜种豆”,小朋友会模仿着农民伯伯的样子,用小铲子翻动泥土,种下一粒粒小种子,期待着萌芽、成长,盼望着收获的喜悦。
清明是植树造林的理想时节。“无心插柳柳成荫”,适宜的温度、雨水护育着新植的树苗。多植一棵树,可为绿水青山的美景出一份力,为碳中和的气候愿景尽一份心。
咬青品茗散郁热
SPRING
春风轻抚,草长莺飞,新鲜青嫩的食材应时而生,为美食家们备足了满足味蕾口福的鲜货。脆嫩的春笋,草绿的马兰头,泛紫的菜苔……令人应接不暇。踏青途中,顺手采摘青嫩野菜,巧手制作美食,美其名曰“咬青”。
青嫩时蔬能清散春季体内的郁热,兼具疏肝健脾的功效。最负盛名的当数南方的青团糕、北方的荠菜饺,还有清明前绿茶。
清朝大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糕团,色如碧玉”。江南水乡老人采摘鲜嫩的鼠曲草,在石臼中捣烂,挤压出汁,用来拌和细腻的糯米粉,再包以糖豆沙制成的馅心,入笼蒸熟食用,色泽碧绿,甜糯软滑,独具青汁香味。鼠曲草可调中益气、祛时气,还能缓解火郁于内、寒覆于外的咳嗽。没有乡间野菜的城市,也可用新鲜南瓜叶、芹菜叶等青菜替代,粉碎后过滤取汁,制作青团,追忆儿时的家乡味道。
北方的山野中,成片的荠菜青翠欲滴,采摘清洗、剁碎后,加入肉馅,制作成水饺、蒸饺,引人食欲大增。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赞荠菜“明目益胃”,尤其适合肝气不畅、双眼痒涩的人食用。
清明出好茶,气温适中、雨量充沛保证了茶色翠绿,茶质柔嫩,香高味醇。西湖的龙井,洞庭的碧螺春,黄山的毛峰,信阳的毛尖,峨眉的竹叶青等抢滩春季新茶。新茶禀土中清气,兼得春之生发,更能清利头目、消除热渴。
气候变化勤换衣
SPRING
按照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今年春姑娘脚步匆匆提速,华夏神州气温上升迅速,但气温波动大,晴雨交替,北方时有大风扬沙,日夜温差偏大,考验着身体的调节适应能力。这种气候变化更易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需要格外注意,外防感冒、咳嗽、发热,内防血压波动、情绪波动以及老年人的心脑功能状态变动。
晴朗日子,白天升温迅速,年轻人换上轻薄艳丽的新装,老年人也不必春捂,避免过热大汗。夜晚和阴雨时,降温明显,需及时添加保暖外衣,避免受凉伤风。此时因自然环境的暖湿条件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繁殖传播,外寒内热状态易加大外感“瘟疫”的疾病风险,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切莫掉以轻心、懈怠放松。
民间有“清明吃艾,勿怕雨浇”的说法,可食用以新鲜艾叶制作的糕点—— 艾馍馍,借助艾草升阳气、散寒湿的功能预防外感。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此时人与天地相应,身体随阳气升腾,功能较为亢奋,内火易郁,常见头痛、心烦、双眼干痒、口气重浊等不适,火气旺盛的青壮者可适当“寒食”,多吃新鲜青菜、清淡素食,而小朋友则可选喝甘蔗汁、椰汁,有助调整身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