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需要食补

时间:2023-11-19 17:53:21 养生 我要投稿

  教你如何食补

  食补该怎样补?许多人说不上个“子午卯酉”来。传统食补理论,是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病制宜;因性制宜。

  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即不同身体素质的人,进补的食物应有所区别。古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对多数人而言,只要粮谷、蔬菜、肉畜、鱼虾、果品等兼而取之,相互配合,不偏食,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食之,即可发挥它们对人体补精益气地作用。中、老年人因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各类虚症,当以滋补。按中医理论,体虚分阴阳、气血、五脏虚损等4大类12种。阳虚包括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阴虚包括心阴虚、脾阴虚、肾阴虚、肺阴虚、肝阴虚;气虚包括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血虚包括心血虚、肝血虚。就大类而言,阳虚者宜食羊肉、羊肾、猪腰、牛骨髓、狗肉、鹿肉、核桃、栗子、韭菜、豇豆等。阴虚者宜食海参、牛乳、猪肾、蜂蜜、银耳、芝麻、黑豆等。气虚者宜食羊肚、鸡肉、鹌鹑、鸽肉、鲫鱼、鳝鱼、泥鳅、燕窝、大枣、桂圆肉、饴糖等。血虚者宜食母鸡、猪肝、羊肉、猪心、大枣、桂圆肉、荔枝、胡萝卜、菠菜等。不了解自己属于哪种体质,最好请教医生后再作选食。

  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曰:“人与天地相参也。”因时制宜,就是根据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季节的气候特点及对人体的影响,选取适宜的食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养阳”。因为春生、夏长,而生长属阳,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养阳气,饮食上应多食用一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风土论证》里的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合而食”。宋代苏颂也主张:“昔人正月节食五辛,以避疠气,调韭、葱、菇、蒜、姜也。”这些辛温食物可以温补人体阳气,抗拒风寒,保养人体生发之气。特别是早春时节,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寒暖交替,阴寒之气渐惭退去、阳刚之气开始生发,此时,应少吃或不吃性寒食物,以防阻遏阳气发越。又因为肝主春,春天当重养肝。“酸入肝”(《黄帝内经》),春季饮食宜“省酸增甘”(《千金要方》)。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偏亢,损伤脾胃。应多吃一些性味甘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

  “夏养阳”。夏季气候炎热、潮湿。夏时为心火当令,“心通于夏气”(《黄帝内经》),《千金要方》曰:“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因“苦入心”,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故多食点辛味食物,可避免心气偏亢,有助于补益肺气。《养生论》亦言:“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不可热也。”所以,夏季一定要少食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多食些清热利湿、清淡少油、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冬瓜、南瓜、莲藕、莲子、薏米、山药、西瓜、桃子、草莓、西红柿、黄瓜等。夏季宜“清补”。鸭是夏日清补佳品,鸭性寒凉,中医主张“热者寒之”,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

  “秋养阴”。秋属金而通于肺气,故秋季饮食顺应肺气清肃下降的特点,多食些滋阴养血、清燥润肺之品,如:芝麻、银耳、藕、乌骨鸡、猪肺、鸭蛋、蜂蜜、豆浆、核桃粥、花生粥等。以防秋燥伤阴。秋气主肃杀收敛,宜“少辛增酸”,因肺气胜于秋,少食辛味是防肺气太盛,损伤肝功能。食酸味有利于肺气之收,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故尽可能少食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点酸味蔬果如菠菜、橄榄、萝卜、石榴、苹果、梨、枇杷、葡萄、芒果、柚子、柠檬、山楂等,以利肺气。

  “冬养阴”。冬季阴气极盛,万物生理功能低下,阳气、精气内藏。《黄帝内经》有“冬三月,此为闭藏,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说。冬季要顺应自然界阴气闭藏而注重养护肾气,使肾精充足。冬季人体滋阴潜阳,人体的生理活动有所收敛,藏能量和营养于体内,为来年的“春生夏长”做储备。一日三餐应选取保阴潜阳的食物。低温时人体热能消耗明显增加,因此冬季食补应增加热量。根据保阴潜阳和增加热量的要求,应多选食牛肉、羊肉、狗肉、鹅肉、鸭肉、海参、鱼类、龟鳖、虾、牛奶、鸡蛋、藕、木耳、银耳、核桃、栗子、白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