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螺春简介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人,是中国的名茶。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炒青。
请问:碧螺春茶有什么功效.
据现代医学研究分析,碧螺春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其中有咖啡碱、多酚类化合物、维生素b1b2、维生素c、e、k、氨基酸、矿质元素,尤其是矿质元素中含有的多种成分,如磷、钾、钙、镁、锰、铝、硫等。这些矿质元素中的大多数对人体健康均有裨益。另外,碧螺春茶叶中氟含量较高,远高于其他植物,氟素对预防智齿和防治老年骨质蔬松有明显效果。除了上述的主要营养成分,茶水中还含有一些次要的活性成分,它们的含量虽然不高,但却具有独特的功效。如其中的脂多糖具有防辐射和增加白血球数量的功效;几种多糖的复合物和茶叶脂质成分的二苯胺,具有降血糖的功效。每日常饮数杯碧螺春茶,不但能止渴生津、醒脑提神、利尿止痢、清肝明目、消炎杀菌,还能起到降血压、降血脂、抗动脉粥硬化以及抗癌、抗突变作用等。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度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碧螺春属于绿茶类。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汤清、味醇,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
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适合用于家庭办公用茶。
碧螺春古代少女采摘方法
洞庭碧螺春的采摘风俗经过多年的传承,形成了洞庭碧螺春特有的采摘习俗,具体如下:
虫咬的不采;风刮得不采;叶芽过长的不采;有锈斑,没有茶芯的不采;染鸟屎的不采;小茶树不采。
“被虫咬过的茶叶不采”、“茶叶的叶芽过长的不采”,“有锈斑而没有茶心的不采”说明了洞庭碧螺春对于形的注重,被虫咬过,有锈斑,没有心的茶叶自然泡出来是不完美的,有瑕疵的,而洞庭碧螺春以形著称,那这个自然是最忌讳的。
风刮过的不采是因为风刮过后的碧螺春茶叶会老,炒出来的颜色自然是差的,所以不采。
有鸟屎的不采则是碧螺春茶叶在炒制前都不会清洗的,如占上鸟屎,自然是去不得的,如一起炒制了自然会影响碧螺春的香味。
小茶树不采,是由于小茶树的叶子相对比较嫩,其味道自然没有成年的碧螺春茶树采下来的碧螺春香,碧螺春以香味著称,自然马虎不得。
【洞庭碧螺春的功效与作用】相关文章:
碧螺春的功效与作用09-18
碧螺春红茶的功效与作用08-26
碧螺春茶的功效与作用01-13
(热门)碧螺春的功效与作用01-14
碧螺春的功效与作用(必备)01-23
(优)碧螺春的功效与作用01-14
碧螺春绿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01-13
碧螺春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11-04
碧螺春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热门】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