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两虚,吃补药还上火,为什么?怎么进补才好?

时间:2024-02-11 07:19:38 饮食 我要投稿

  一、气血不足,根源在于脾胃虚弱

  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对气血的生成起主导作用,因此脾虚会直接导致气血不足。出现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失眠健忘、头发脱落、月经不调、经血色淡等症状。《证治准绳》亦曰:脾胃者,气血之父也。可见,气血两虚归根结底都是脾胃虚弱问题。

  二、虚不受补,根源在于脾胃不调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任务。脾胃不调,就无法消化吸收补药中的精华,更无法将其转化为人体需要的气血,进而淤积在体内,出现上火症状。

  因此,有关气血不足的问题,并不能一味地补气补血。如果没有脾胃加以运化吸收,再怎么补也是无济于事的。虚不受补,归根结底还是脾胃虚弱,中焦淤堵不通导致的。

  实际上,就如同地震后运送救援物资一样。首要任务是打通道路,如若对道路堵塞置之不理,等四面八方的运输车拥堵到路上,可想而知,不仅救援物资无法发放到灾民手中,还给道路增加了新的负担。

  在这里,补药好比救援物资,道路堵塞好比脾胃不调。若不先解决脾胃不调的问题,就一味进补,极易出现“重伤脾胃”和“闭门留寇”的现象,不但补药无法吸收,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引起各种不适症状。这也正是中医开滋补膏方前先开“开路方”的原因所在,只有先运脾开胃改善脾胃功能,才能为膏方的消化吸收创造有利条件。

  三、气血两虚,“进补”之前先“灸补”

  艾灸蕴含着“先通后补”的道理,进补之前艾灸,相当于起到抢修、疏通道路的作用,通过调整脾胃功能,保障补药被人体顺利吸收。同时,艾灸还可以起到健脾和胃,滋补气血的作用。

  气血两虚的人,由于脾胃不调,服用补药后很难消化,容易引起食滞,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腹胀便秘等症状。若骤然大补,肠胃更是不堪重负。因此,气血两虚的人群,“进补”前最好先“灸补”。具体可参考选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

  总之,调理气血首在健脾。无论是食补还是药补,首先要有好的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