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由来与习俗

时间:2024-02-16 19:10:01 饮食 我要投稿

  立春的由来与习俗1

  立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在民间把立春看的格外重要,因为立春的到来意味着春天即将来临。

  立春的立是开始的意思,而春是指的春天,立春字面意义也就是春天的开始,而这个节气在秦朝的时候就出现了,一直把它作为春天的开始。但是真正把它作为节气是在明清时代,官家正式将这个节气记录在史书上,归入正月的节气,日子在每年公历的2月初3-5这几天中的一天,而这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太阳到达黄经315°。所以立春这个节气很早就出现了,一直延续至今。

image.png  

  民间立春的时候,大家会用泥巴做成牛,也会用纸糊成牛,然后用柳条鞭打,俗称“打春牛”。泥春牛打碎之后,掉下来的土块一定要赶紧抢回来,然后扔到自己的庄稼地,这样就意味着秋天有个好收成。而如果是纸糊的牛,大家在制作的时候会在牛肚子里装满五谷杂粮,然后当牛被打破的一瞬间,五谷杂粮也会从牛肚子里掉下来,这时候大家也会争抢这些五谷杂粮,寓意五谷丰登。

  在立春民间有咬春的习俗。咬春的食物各地也不相同。比如在北方会吃春饼,在南方会吃春卷,在北京会吃肉龙,在南方会吃五辛盘,还有很多地方会吃萝卜。

  民间在各个节气都有祭祀神灵的习俗,所以在立春的.时候,民间也有祭祀神灵的习俗,希望通过祭祀活动,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天有个好收成。

  所以关于立春的由来以及立春的风俗,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很多都是跟民间的传说分不开的而这些传说也都是带着美好寓意的。

  而且立春到来之际,天气开始慢慢转暖,虽然还没真正迎接到春天,但是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越来越值得期盼。

  立春的由来与习俗2

  立春的由来及意义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度。当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便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便是“立春”,时间一般在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所以,人们把“立春”视为一年春天的开始,也视为新一年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讲到:“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春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从这天开始,万物复苏,阳气生发,冰雪开始消散,气温、日照、降雨等等也开始趋于上升、增多,民间有谚语“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所以不管是对于日常生活还是农事生产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

  气候变化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约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image.png  

  立春三候

  我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即: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一候对应的花信为迎春,二候为樱桃,三候为望春。所谓“一候东风解冻”,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而在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这就是所谓的“二候蛰虫始振”。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这就是“三候鱼陟负冰”了。

  立春时节,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只有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说法十分准确地把立春阶段的'特征和预兆形象地表现出来,令人不由得赞叹我国古人敏锐精准的观察力。

  立春气候变化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约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立春的由来与习俗3

  一、立春的由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在这一天起,一直到立夏的这段时间,一直都被我们称为“春天”。

  二、20xx年立春具体时间 公历(阳历):20xx年xx月xx日23时34分01秒

  立春准确时间的.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C值=3。87,22世纪C值=4。15。

  举例说明:2058年立春日期的计算步骤[58×。0。2422+3。87]—[(58—1)/4]=17—14=3,则2月3日立春。

image.png  

  三、立春的食物

  1、春饼

  立春吃春饼历史悠久。据载六朝元旦吃五辛盘(五种辛荤蔬菜: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供人们在春日食用后发五脏之气。现扬州人立春时也吃五辛:新葱、韭黄、蒜苗、萝卜、芫荽。唐初饼与生菜以盘装之,称春盘,因与五辛盘有渊源,也叫辛盘,宋时改叫春饼,现也叫薄饼、荷叶饼、片儿饽饽等。元《饮膳正要》“春盘面”由面条、羊肉、羊肚肺、鸡蛋煎饼、生姜、蘑菇、蓼芽、胭脂等十多种原料构成。明、清时在饼与生菜外兼食水萝卜,谓能去春困。整个尝新活动称为“咬春”。卷春饼的菜称为“和(huo)菜”,其中必有绿豆芽、粉丝、菠菜心、韭黄、鸡蛋。

  2、春卷

  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宋代有一种“卷煎饼”,是春饼与春卷的过渡类型。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已经出现将春饼卷裹馅料油炸后食用的记载。到了清代已出现春卷的名称。春卷做法是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卷裹馅心,成长条形,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而成。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

  四、立春的习俗

  1、祭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

  2、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值得一提的是,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其意义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萝卜还可以解酒、通气,具有营养、健身、祛病等功效。

  3、打春

  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因为,春牛在塑制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