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适合当记者工作

时间:2023-03-18 13:10:23 职场 我要投稿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记者工作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记者工作,我们经常在电视当中看到记者采访,在大家看来这好像是一个很轻松的职业,只需要拿着话筒奔赴不同的地方采访罢了,其实不然,世界上没有哪一份工作是很轻松的,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当记者工作?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记者工作1

  胆子大,不怕危险

  2017年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年末汇总数据显示,全球至少81名记者在2017年殉职,250名记者受到拘禁或关押,针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暴力和骚扰大幅增加。调查统计表明,记者行业已被公认为中国十大高风险行业之一,这个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

  (20年前的我,猜猜我在干啥)

  胆子太小干不了这个行业。我自己刚工作时有两项任务印象深刻,一个是去宝山火葬场体验给死者化妆,一个是跟着法院去近距离观摩刑场枪毙犯人,看完还被邀请吃番茄炖豆腐,从此落下心理阴影。

  我还曾经做过调查记者,这是记者当中最危险,最难做的一种,当然也是最刺激的一种,被称为“记者中独行侠”,经常需要暗访、卧底,孤军深入。我曾经装作客户暗访侦探公司、代孕公司,黑作坊,一边和人对答如流,一边还要看准时机偷偷拍照,要是一旦露馅,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上,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病死猪、假药酒……几乎每一次重大社会事件的背后,都有新闻工作者为之奔波报道的身影。为此,有记者在采访中被殴打、追杀的事例也不鲜见,甚至冒险采访牺牲事件也时有发生。

  还有就是灾难事故现场,记者甚至要在救援人员之前赶到。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向着爆炸地进发的,除了消防官兵,还有来自各媒体的记者。这是一次危险化学品爆炸,现场有各种危险可能性,爆炸不断发生,空气中还有成分不明的化学污染。当时我的同事,北京日报一位年轻记者深入事故现场,拍到了近距离的照片,场景令人震撼,这真是博命换来的。

  新闻工作是一个高强度的工作,没有准点下班,没有节假日按时休息这种事,处于一个随时待命的状态,手机24小时不能关机,一但有事情发生,就要立刻出发,能跑路,能吃苦,经常不能按点吃饭,忙得时候根本也顾不上吃饭。我就记得自己很多年没有过过除夕之夜,大家看电视吃年夜饭的时候,我经常是在采访敬老院、社区,在报道别人如何过年,回到家已经是深夜。

  我曾经连续10年采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叫做“驻会记者”,住在五星饭店里,每天吃自助餐,别觉得这是一个享受的事情,根本没有心思吃饭。每天就是连轴转,代表开会我听着,代表休息我采访,代表睡觉我写稿,几乎没有睡觉的时间,一连半个月这样,最后都快精神恍惚了。好处是可以见识很多大场面,比如连续10年参加总理记者招待会,坚持举手10年,但从未被叫到过,重在参与嘛。不过好在我还留下了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每逢雾霾天就会成为人民群众的笑柄,没错,这篇报道就是我写的。

  记者工作不但是对身体的考验,也是对心理承受力的挑战。记者每天承受着“抢新闻”、“抢独家”的压力。据中科院心理所调查的结果显示:有80%的新闻从业者感觉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有40%的人处于中度压力状态,只有10%左右的人是处于轻松状态,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image.png

  现在的趋势是所谓“记者的专业化”,就是指每一个记者都要争取成为他所从事的报道领域的专家。记者需要在全能型的基础上向专家型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专家型记者的特点是在具备一个普通记者各项基本素质的同时,兼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从实际情况来看,现今有专业背景的新闻人才越来越受到广大媒体和新闻单位的青睐。虽然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构成仍以新闻和中文为主,但是以经济、管理、法律、政治等为专业背景进入新闻业的人才的比例正在不断上升。多数报纸在招聘时已经不限专业,有些财经类报刊则专门招收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即使是新闻专业毕业的记者,在工作中 也需要不断学习,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我学历不高,所以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比如争取成为北京文化方面的专家。在此向大家强烈推荐我的公号“京范儿”,侧重北京传统文化,高考必考考点,不看会后悔的。

  这个也是记者行业比较特殊的一个特点,记者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理想和情怀。记者是“苦行僧”,这个职业注定了要奔跑,行千里路,访万家事,饱经风霜,尝遍艰辛冷暖,而支撑记者们走下去的正是心中的那个“新闻理想”,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所以,很多大学已经提出,在注重教授新闻采访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新闻记者的人文素养、开启他们的良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一个好的记者,一定是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有人曾提出传媒人素质的“蜂巢理论”,即有火一样的激情,有海洋一样的胸襟,有钢铁一样的脊梁,有慈母一样的爱心,有猎犬一样的敏锐,有冰山一样的冷峻。这六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六角形,是一位出色传媒人的基本框架。它像一个蜂巢,传媒人就是这个巢子中成长的蜜蜂。蜂巢的六角形越是匀称,蜜蜂的素质就越高,酿出的`蜂蜜就越好。

  ——我就是这样熬过来的,能活着简直是奇迹

  危机和挑战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网络和自媒体的兴起严重冲击了传统新闻航和,和以前只有记者能通过谜题发声不同,现在社会公众也扮演着信息发布者的角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媒体时代”来临。尤其在突发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中,现场公众利用微博、微信往往可以成为第一个信息发布者。

  “自媒体”时代也让传统媒体经营困难。比如,某个新闻事件,自媒体者发布后传的人人都知道了,但报纸由于印刷、编排等工序,可以要第二天才能出来,于是新闻就变成了“旧闻”,对读者的吸引力大大下降。一度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新闻工作者的“离职潮”和报纸的倒闭潮。比如,从2008年12月开始,经营33家日报的4家美国报业巨头相继申请破产保护,凸显传统媒体处境之艰难。

  但是,很多媒体人,包括我认为,以后可能报纸会消亡,但新闻记者这个行业并不会消亡,只不过发布的渠道和媒介有所改变。在目前的情况下记者反而凸显了自己的优势,尽管“人人都是媒体人”,但关键时刻仍需要专业新闻工作者对事实进行还原,因为没有新闻采编制度的制约以及探寻事件真相的训练,自媒体者往往缺少对事件真实性调查,即便有“图”,也未必是真相。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如果没有新闻工作者的付出,我们就会活在谣言满天飞的信息世界里。因此,在信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新闻工作者这一角色,因为他们的存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真实世界的窗口。传统媒体都在进行各种新媒体融合的尝试,再次推荐我的公号“京范儿”,就是融合的尝试。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记者工作2

  性格并非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谈起记者,人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一肩扛摄像机,手举传话筒,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对着电视机做现场报道的形象。他们有着极强的新闻敏锐力和观察力,用准确、客观性的语言将现场信息传递给观众。

  外向的人,更倾向于将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如外在的人、事、物和环境等等,印象中,他们健谈,更容易融入社会。而记者经常需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沟通交流,以此获取线索和了解事件的细节,因此,有不少人会觉得,性格外向的人会更适合从事新闻记者这份工作。

  然而,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说: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内向或者绝对外向的人。

  有些人可能在生活上看似内向,不善于交际,但在工作上却能侃侃而谈,有着极强的工作能力。央视前记者柴静,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印象里刚直、坦荡的她总能把一件事情分析透彻,用直指中心振聋发聩的声音引发人们的思考。而她却自诉自己在生活中其实是一个性格内向者,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看着邻居都想绕着走,不好意思打招呼。由此可以看出,性格内向的人,在职业上并非就一定会表现为内向。

image.png

  一个人,往往会受到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内容的影响,在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打磨出自己外向的一面。

  曾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的杨瑞春提到,自己在《中国新闻周刊》任职期间,主持选题会,有一次讨论到“社交恐惧”的时候,有一般的记者说他们事实上有“社交恐惧”。

  很多内向者,都会自称自己会“社交恐惧”,那么什么是内向性格呢?在此,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

  MBTI16型人格分析中,对其的定义是:专注于内心世界,通过仔细考虑资讯、观点、概念来获得满足感,而不是通过与人相处、团队合作来获得满足感。

  Marti Olsen Laney在《内向者优势》一书中也有提到“内向”的'定义。

  内向:这是一种协调内在世界的健康能力。它是一种建设性的、有创造性的品质。性格内向的人具有一定的社交技能,他们喜欢与人交往,喜欢某些类型的社交活动。然而聚会上的闲谈会耗尽他们的精力,而几乎不会带来什么回报。性格内向的人喜欢一对一的交谈,而群体活动会使他们觉得压力太大而精力不够。

  可见,性格内向是只是在精力的投入和处事方式上与较为外向者不同,而并非我们常说的心理疾病,他们也并非拒绝社交,而是追求更有质量的社交。

  “内向、外向只是一种性格倾向,没有好坏之分,也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性格内向者也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

  新闻作为一种志业

  那么什么才是考虑一个人是否适合成为记者的决定因素呢?在此之前,我们不妨来看看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看法。

  马克思·韦伯在1918年末面向德国大学生所做的一篇演讲《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中,提到了“为了”政治而活和“依赖”政治而活的概念,即把政治当作信仰或者把政治作为谋生的方式。换种角度来看,当我们把新闻作为一种志业时,就需要考虑“为了”新闻而活和“依赖”新闻而活的两种途径。

  依赖新闻而活的人,他们将记者当成谋生的职业;而为了新闻而活的人,把新闻当作自己的生命所在,他们更倾向于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去一个事件服务,并从中维持内心的平衡以及实现自己的某些价值。

  这类人,把新闻理想以及使命和担当放在首位,如王克勤,虽屡遭威胁,在黑势力的“关系网”与“保护伞”面前,毅然选择了正义和真相。

  然而,事实上,这两种途径并非相互孤立的。仅仅是依赖新闻而活的人,他们眼里只有金钱和利益,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触碰底线,不择手段;而仅仅是为了新闻而活的人,有可能单纯地只为心中的想法,空谈理想,从而无所收获。

  马克思·韦伯在《政治作为志业》中提到,志业政治家人格上的条件,有三种性质绝为重要:热情、责任感和判断力。而放在新闻领域,我认为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热情”、“能力”和“责任”三种因素缺一不可。

  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热情、能力和责任

  热情

  事实告诉咱们,新闻的确是一门苦差事,赚的钱不多,但投入的时间、精力成本高。新闻追求时效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意味着新闻记者需要24小时备战,一旦事件发生,立马奔赴一线,揭秘事件的真相,在事件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而现实生活中,新闻写作往往会受到采访素材、截稿日期、记者的感觉和判断以及记者的精神状态,而让写作的压力变得无比的巨大。

  当你开始犹豫自己是否适合成为一名记者时,你可以试着反问一下自己:“我为什么想成为一名记者?”你可以有无数的理由去说服你自己去热爱一项职业,但这些理由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候,必须能转化为支撑你坚持下去的不竭动力。

  无论是哪一行业,热爱都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对于新闻工作而言,只有热爱这项工作,带着宣扬真善美,揭露假丑恶的情怀与态度,才能时刻坚守在一线,勇于向社会发声。

  素有“激情社长”之称的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采写焦裕禄事迹时,多次深入基层采访,每次都是流着眼泪采访、流着眼泪写稿。他说:“有热爱,有激情,也就产生了不写出来吃不下睡不着的动力。”这些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把新闻工作视为自己的生命一般,全身心投身其中,这就是精品佳作不断问世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