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国银行的特征是怎样的

时间:2023-08-06 00:11:10 职场 我要投稿

  19世纪英国银行的特征:中央银行体系初步形成。

  19世纪英国银行的特征是怎样的1

  19世纪是英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银行业具有许多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了经营范围的升级、法律法规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提高等等,这些都为英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首先,19世纪英国银行的特征之一是经营范围的不断升级。在19世纪初期,英国银行主要是由大银行和小银行两类组成。大银行经营范围较广,多以一家银行为中心,分布在各地。而小银行,多以地方性银行为主,以服务本地经济为主要目标。

  但是,大银行与小银行相比,存在资金规模、信誉度等问题,这一问题在19世纪中期得到改善。在1858年通过银行法令,银行业经营资本要求从5000英镑上调至100000英镑以上,导致了小银行逐渐被大银行吞并或兼并,银行业经营由家族式自主经营转向了公司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这一变化让银行业的信誉度和经营效率得到了提升,洪流的银行也会相应增加。

  其次,19世纪英国银行的特征之二是法律法规的发展。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经济受到了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国西部种植园的繁荣和土地股价的泡沫破裂等问题使得英国银行遭遇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英国政府不断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银行行业的经营活动。

image.png  

  其中较重要的是1844年通过的银行法案,该法案实行了准备金制度,即规定了商业银行必须按一定比例保留存款的准备金,反映了政府对银行业的深刻认识,而这种制度也让银行的稳健性得以提升。

  再次,19世纪英国银行的特征之三是商业信用的提高。19世纪初期,商业信用尚不发达,货币交换以实物货币为主。银行的出现为有经济的业务提供了资金,同时发挥了划账功能,让资金的转移变得更加方便。

  此外,通过小公司入股大公司的方式使得跨地域经济活动得以便捷,折价票据、银行汇票、信用证等商品贸易支付工具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都是商业信用不断提高的标志,也为银行的经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19世纪英国银行的特征包括了经营范围的升级、法律法规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提高等等,这些特征都是英国银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19世纪英国银行所经历的各种改革和发展,承载着银行业发展的历史,也为银行业的今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石。 随着时代的变迁,银行业将会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

  19世纪英国银行的特征是怎样的2

  整个十九世纪内,英国银行主要经营对外贸易放款,国内工业放款较少。从十九世纪中叶起,英国日渐起着“世界银行家”的作用,向欧美各国的殖民地直接输出大量资本。1850年,英国的海外投资已达2亿镑,到1870年,更达14亿镑,成为当时世界的最大剥削者。

  通过上列几个方面,可以看到工业革命所导致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当然,几个方面是互为影响的,每一方面都可以视为一个发展原因,但主要的决定性的原因则是工业革命提高的社会生产力。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过剩的危机。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不但发生了,而且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摆脱的伴侣。

  早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就发生了几次经济危机。1788、1793、1797、1810、1815、1819各年的危机。不过,这些危机都是局部性的,只包括个别部门而且是采用机器最早的棉纺织工业部门;

  危机的周期显然还未形成,破坏性也不大,而且后三次还受了英法战争的影响。到1825年,英国才爆发第一次席卷全国的经济危机。此后,每隔八年到十二年就有一次周期性的危机。

image.png  

  现在我们来考察这一历史时期英国经济危机的发展情况。1825年的经济危机。1823年,西班牙和葡萄牙承认中南美洲各殖民地独立,英国乘机扩大对这些国家的商品输出,发生投机和创设公司的狂潮。

  1824年到1826年间,新建大公司114家,拥有资本达10110万磅。原有工厂也大肆扩张,生产急剧膨胀,很快就超过了美洲各国的购买能力。到1825年7月,生产停止增长;9月出现生产过剩现象,10月5家地方银行倒闭,另有70家被牵连而破产;接着是物价猛跌。

  从1825年秋到1826年夏,棉花价格下跌59%,铁价下跌29%,咖啡下跌39%,在物价猛跌中,1826年有大批商店和工厂倒闭,对外贸易总额直接下降。1836年的经济危机。

  在1825年危机的萧条期后,英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固定资产的'新投资,各工业部门纷纷采购机器,这就给危机的周期性创造了物质基础。1832~1833年的农业丰收,刺激了生产高涨,加以对美国的输出增加。引起英国物价上升。于是,新公司又疯狂地创设起来。

image.png  

  1835~1836年,就创立了300家股份公司,名义资本达1.3亿镑以上。1836年5月,出现了大量入超和黄金外流;11月危机爆发,物价下跌一直继续到1837年。1847~1848年的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比历次危机更猛,波及面更广。在1836年的危机以后,由于铁路建筑和对中国进行鸦片战争,以及1843~1844年农业丰收的刺激,英国的工业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扩张起来。

  仅在1846、1847两年中,新建铁路就比1843年以前所建铁路总长还多。掠夺中国的鸦片战争胜利后,英国资本家得意忘形地说:“我们怎能生产过剩呢?我们要供给三万万人的穿着物。”绵纺织业因此过渡发展。很快就出现了普遍的生产过剩。

  1847年,物价下跌,一直延续到1848年。1848年物价与上年相比,棉花下跌了37%,铁下跌了31%。各工业区的生产下降三分之一。这次危机是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1857年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然后波及英国,袭击了欧美各国主要国家,这时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大发展时期。美国危机爆发时,几家对美出口贸易公司首先破产,这就使苏格兰的西方银行倒闭。接着是物价猛跌,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增加。到年底,物价跌落了20~30%;失业工人数,在熟练工人联合会会员中,就由1857年的6%增加到1858年的12%。

  19世纪英国银行的特征是怎样的3

  博弈之间幸存

  1.垄断发行权

  1694年为了解决战争资金的问题财政大臣蒙古泰重新建议成立贷款组织规定凡是给政府贷款120万英镑的人就有权联合成立一个特许公司,且拥有发行纸币的垄断权。经议会同意后,议会将成立银行看作是筹集资金的最后资源及方法,结果在12天内的时间里所有股本被伦敦的富商王公贵族认购一空英格兰银行就此成立。

  作为英格兰地区唯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经营金银买卖与商业期票贴现及货物抵押贷款等普通业务,但是银行券发行权的垄断打破了原有的利益的均衡,合股制银行开始反击。

  以张伯伦为代表开始筹建地产银行,答应向政府提供贷款来获得银行券的发行权。尽管政府以盐税担保,地产银行虽然最终因承购量太少而导致计划失败。然而,却成功挑战了英格兰银行的特权地位,垄断发行权也仅仅是政府视利益而给予的不确定的权利。

image.png  

  2.挤兑风波

  1696年威廉三世下令 “货币重铸”,合股制银行开始大量收集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要求其兑换硬币,由此引发挤兑风潮。幸得当时行长的大力宣传和政府的支持,以及股东大会宣布放弃当年股息的决定,使得英格兰银行从将要破产的边缘存活下来。1707年,东印度公司集中大量货物在大不列颠岛本土大量换取英国铸币和英格兰银行银行券。

  当年8月东印度公司持30万英镑银行券要求英格兰银行兑换铸币,由此,一场大型的挤兑开始发生,又一次,濒临破产。

  然而,其中来自于英国皇室的股东挽救了这一切——英国女王等集齐所有资金帮助应付挤兑,同时严令东印度公司不得提取30万铸币 。如此,英格兰银行又躲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