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麻麻抱怨,想要跟孩子讲规则,但是不管说了多少次,奖励的、惩罚的手段都用上了,孩子最多改变两天,很快又打回原形,继续我行我素。一方面家长气得够呛,另一方孩子也觉得委屈得不行。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位妈妈的引导孩子培养规则意识的走过的误区和经验。和孩子讲规则,我们最终的目标,不是想让他们听话,因为总有一天他会脱离约束独自面对世界,只有帮助他们养成责任感和自律精神,这样的讲规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我最早给我家孩子引入规则意识的时候,犯过一个错。
那会儿Joshua三岁多,我给他引入了iPad,也想借此让孩子接触一些新的学习模式,也可以引入一些自我管理的渗透,最简单的,便是时间管理。
那段时间我和Joshua约定的是,每次只能玩10分钟,时间到了,就要把iPad给回我。
但是每次到了收iPad,就是彼此拉锯战的时刻。很明显,那会儿的孩子一点都不愿意把iPad给我,每次都问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再玩多一会儿?”
一开始,我总是告诉他:“我知道你很难过,但是当初我们给iPad的时候就约定了10分钟,所以时间到了我们就得把iPad收起来呢。”
每次我都是这样告诉Joshua,孩子都百般不情愿,还是会把iPad给到我手里。
如果Joshua情绪状态不好,我也会安抚他,告诉他,“我知道iPad收起来,让你很难过。你可以哭一会,我会在这里陪你的。”
就这样子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以为规则意识在彼此之间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有一天,正专心投入到游戏中的Joshua因为我“温柔而坚定”的说辞嚎啕大哭。
他大哭着问我:“妈妈,可你明知道我就差最后一步,这个游戏我就攻关了,你为什么不能看到我正在做什么呢?我知道时间到了,但是为什么你就不能多让我玩一会?我很不开心啊!”
那一刻,我看到之前一直在妥协的孩子的反抗,而那种反抗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内心。
我不禁问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规则成了孩子的“镣铐”,成了我评估孩子行为的契约,以至于,我连孩子正在做什么、努力什么,都没有看到?
而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超时想要多玩几分钟,就成了“罪不可赦”的事情?超过约定时间,这个“延迟请求”对我来说,真是不可接受的“毁约”吗?
在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无意识的“控制”处境。规则和约定,成了我控制和约束孩子行为的“武器”。
不平等条约埋下控制的伏笔
我们常说“无规则不成方圆”,规则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但那回和孩子的争论让我警醒,我在制定规则中,犯下了“不平等条约”的错,却不自知。
什么是不平等条约?指的是在制定规则之前,本身契约双方是不平等的。
一个刚三岁的孩子哪里知道10分钟的长度有多长,而为什么一看iPad就必须得按照这个规定走,连商量一句、多争取一点的机会都没有?
表面上看是孩子违反了我的条约,但实际上,我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却从头到尾都没有问过孩子一句,“你知道10分钟是多长吗”,或者,“你觉得我们可以约定多长时间?”
我希望孩子最终可以实现自我管理,但对我来说,是不是最起码得问问孩子,他的自我管理的状态,和期望是什么呢?
当我设置了一个单向的契约,却以成人的道义认定孩子不遵守规则,让孩子委屈、接受和忐忑不安,那么这同样也是一种“人为控制”。
不平等条约时常存在于
权力强弱悬殊的关系里
这些情况你又是否耳熟能详?
你先生限制你和异性来往过密,因为不得体,但是自己又丝毫不避嫌?
你要求孩子每顿不应该挑食,给什么吃什么,但自己却这个不吃那个不吃的?
老人家要求孩子在家就得温声细语,不能大吵大闹,自己说起话来,嗓音却总像雷声轰轰?
为什么遵守规则的人,始终是关系弱势的一方,而强者,就可以肆意改变规则?
不平等条约,也存在于自己与自己订立的契约里。
你回顾一下自己在2017年初制定的计划,以及2017年末执行的情况。
定好的健身计划,实施了多少?说好了要看完的阅读书单,又完成了多少?
多少人不停地给自己制定规则,然后又推翻规则,还坦然告诉身边的人:
“唉,我就是有拖延症。”
“唉,我知道这样子不好,就是忍不住。”
“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眨眼时间就过去了。”
将心比心,我们活了几十年,都仍在和规则与自由,目标与变数之间打转,我们又如何能够用单向的契约,把这些视为孩子必须要遵守的“规则”呢?
不是所有选择,都是尊重,也不是所有沟通,都是双向的。
真正的规则意识和约定
应该如何实施?
意识到这点,对我很重要。我在接下来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和孩子走了一段很长的路,协助我家两个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规则的制定者和责任的承担者。
第一步:
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
如果说规则制定的前提,是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那么在家庭会议上讨论,拟定全家的规则,其实是我们制定规则的第一步。
避免不平等条约的关键,是让契约经得起推敲。这里包括了对不同场合、以及对所有的人的考虑。孩子得明白,制定规则于他的意义是什么,他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
我也会问问孩子:“你觉得看iPad多长时间比较合适?”“你觉得我们约定几点睡觉好?”
孩子一开始对时间毫无概念,会用童真童语地和我说,“我要看100分钟iPad”,“我想明天早上8点才睡觉”,“我今天5点就要睡了(我们讨论的时候都已经是晚上7点了)”。
在这个时候,我会用很多方法,先让孩子明白10分钟到底有多长,10分钟的弹性范围是多大。
最开始的时候,是用沙漏,帮助孩子了解时间,从10秒的沙漏,到30秒,到15分钟。然后是用iPad的自动倒计时提醒,教孩子学会自己设定倒计时。
孩子也有提出过疑问,“为什么看iPad得有限定的时间呢”?
我就会拿着大教材,去图书馆借绘本,花上一段时间,和孩子仔细解释什么是用眼习惯,什么是合理距离。比如从眼睛瞳孔远视到近视的成因,坐姿不合理对身体的伤害等。
教育,也包括了提前和孩子讨论规则的合理性,而这个合理性,不是我单向地去限制孩子,而是我们彼此能够理解的,也接受的具体方案。
第二步:
协助孩子执行规则,边做边内化规则
我和孩子约定好的规则,往往会约定起来,转化为一句可以执行的句子。
比如经过我们的“亲子会议“,最终制定出来的规则是这样的:
iPad的规则
上学日一天一次,一次15分钟;放假日一天两次,每次15分钟。
使用iPad的坐姿得端正。
自己设定15分钟的倒计时。
自己取iPad,使用完也会把iPad放回充电位充电。
转化为具体行为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可以读懂整个iPad游戏时光的全规则。至于何时做,打算在其中玩什么,过程是由孩子来拟定。
执行规则的时候,其实是人人平等的。
比如当我和孩子科普“坐姿要端正”,孩子会跑来问我:
“妈妈,为什么我们看书的时候要坐好,可是爸爸却躺在床上看书呢?”
我也会鼓励孩子说:“我觉得你可以提醒一下爸爸注意坐姿要端正。”
有时候“不平等条约”的界限非常微妙,成人可能以为这些无关紧要,但其实孩子们都看在眼里。
执行规则的时候,别忘了强化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这里很重要的核心要点就是,“积极关注”,要时刻发现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并及时肯定。
孩子坚持坐姿了3分钟,我都会鼓励他说,“Joshua,你想要玩iPad的时候保持了很标准的坐姿,真好。你保护了你的眼睛和身体。”
Eric把iPad拿到充电器上充电,我也会和他说,“你玩了iPad后就拿去充电,我想iPad一定很开心的,真谢谢你让它没有饿肚子。”
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保护一段关系的,往往是彼此之间亲密相处、知心交流的回忆。在亲子关系中,积极关注规则行为,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充分尊重、信任和畅通的沟通。
渗透规则一年多了,我的确能从中看到孩子的变化,他们也会自觉告诉我,“妈妈,这样子坐,不对是吧”,“我这样子看书,对眼睛好,是吗”。
能够意识到规则对自己自身的积极影响,这些都是规则的内化。
第三步:
出现违反约定时,也同样需要灵活处理
第一、二步都做到,其实孩子已经有了比较坚固的规则意识,也有了执行规则的氛围基础。所以第三步,是发现孩子出现不妥行为时,我们也同样需要灵活处理。
规则渗透,是件长途跋涉的活,原因在于它会反复被打破。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我们大人也没法做到完全自律,可以认真执行好每一个约定,何况是孩子,他也是需要通过不停地“自我修炼”,才能最终清楚规则于自己的意义和作用。
所以当孩子出现了违反约定的行为,我们首先得先让自己持续保持“积极关注”,这个意识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陷入成人单向思维,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很坦然直接,却并不是故意违约。比如我刚开头说到的Joshua例子,他真的不想遵守规则,是一个失约的孩子吗?并不是的,他只是有很多东西,都不懂、不明。
这时,我们如果能时刻保持理解、尊重、和温和的态度,事情会变得容易处理得多。
如果不管我们怎么沟通规则,孩子还是无动于衷,可该怎么办?即便出现这样子的行为,我们仍然要避免谈条件、威胁或者惩罚孩子。你可以尝试以下这几种方法:
1.清晰指令
先反思下,我们的指令是否孩子完全听得懂?比如有时候孩子玩得正尽兴,也许没有认真听,放心上。那么其实我们想办法把指令说得更明确、更清楚,甚至还可以辅助一些肢体动作来说明。
比如像催促孩子回家,不如说“今天的户外活动时间结束了,哥哥弟弟把平衡车收起来,我们回家了”,或者直接就和孩子一起把车子拎在手上,往回家的方向走。
2.衡量难度
有时候粗略评估下,发现孩子无法遵守规则的原因,在于规则本身不合理,比如让孩子完成的要求并不现实,但又不能破坏约定,那我们可以采用“衡量难度”的方法。
比如跟孩子约定好,衣服全部要自己穿好,发现孩子的熟练程度还不够,而且今天的系带鞋子,对孩子是太大的挑战,就给孩子换一双一脚蹬,降低难度。
3.持续关注
每一次和孩子进行行为调整的时候,同样别忘了“积极关注”。如果发现孩子有做出调整,或者遵守了约定,认真执行了规则,我们这时候记得给出肯定和鼓励,正向加强。
第四步:必要时候,让孩子自然承担后果。
当你发现孩子不是听不懂指令,也不是难以执行,就是不听话的时候,就要跟孩子说清楚底线,强调可能发生的自然结果。
比如我带哥哥和弟弟有次傍晚到小区放电,他们都玩起来忘乎,过了约定时间还不愿意回家。而晚饭即将上桌。这时候,我会告诉他们底线是什么,也会告诉他们继续磨蹭的后果是什么:
“奶奶打电话来说,还有5分钟就要开饭了(提出提醒),再不回去,我们就会错过晚饭时间(指出底线)。我可以在这里等你们拿上车子一起回家。不过你们要快一点,如果回去太晚了,今天最好吃的红烧鱼,可能就只剩下鱼骨头咯(继续磨蹭的自然结果)。”
还有在孩子们最容易出现的晚睡问题上,也不妨试试用这样子的逻辑和孩子沟通:
“现在已经8点半了,我们约定好了要睡觉(提示规则),我现在要关灯和讲睡前故事了(指出底线,也可以设置闹钟提醒)。如果你们太晚过来,今天的睡前故事会也许就结束了哦(晚睡的自然结果)。”
讲这些话的时候,我都会让自己的身高和孩子齐高,看着孩子的眼睛,平静自然得把底线和选择的结果要讲清楚。看着孩子的眼睛,是让整个谈话变得更加平等和坦诚。
而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但是也坚定地表明了我们的规则和底线,比如“吃晚饭的时间不会变”、“晚上睡觉的时间不会变”,更讲清楚了不执行约定的后果是什么,比如当孩子太晚过来睡觉的时候,全家的客厅和房间也都关了灯,睡前故事会也都结束,而全家人除了孩子,都已经回到房间在床上躺着休息了。
执行规则,我们要积极地做,但沟通的过程也要充分,让孩子可以把所谓的大道理变成具体的可执行的方向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全家一起互相监督、引导内化规则的初心。
我们也许习惯了“知更鸟”的模式,认为我们可以成为孩子的挡箭牌和防撞护栏,我们为孩子评估规则,制定我们认为合适的规则,就保护了孩子,并且让孩子避免其他有可能的伤害。
我们希望可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提前告诉孩子玩什么、学什么,做到什么活动,试图通过帮他们缕清楚细则和目标,让孩子可以塑造自己更完美的人格。
但是我们却在做这些事情之前,忘记了沟通必须得是双向才有根基,契约必须得平等才能负起责任。我们必须避免把我们的规则变成控制,自以为的好意却成了过度计划。
时刻活在控制和被动执行处境的孩子,最终也会成为折翼的天使。
而利用这些小的场景、用具和时机,恰恰是我们教养中的弹性,本质上我们养育一个孩子,是希望他可以掌控住自己的人生,不是放养,也不是控制,而是他拥有自己的判断、追求和自控力。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无法与孩子讲规则你平时是如何做的】相关文章:
“润物细无声”的童话故事你会给孩子讲吗08-22
如何做孩子的榜样04-17
职场中你要适应规则而不是规则适应你01-10
怎样给孩子讲趣味故事?08-21
时间无法加深这些星座对你的感情04-08
无法开始恋爱症你有吗08-23
给女孩子讲的甜甜的故事03-29
睡前该给孩子讲什么故事08-20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榜样04-16
时间无法加深这些星座对你的感情【热】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