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礼仪培训基本内容

时间:2024-01-22 20:10:58 职场 我要投稿

  在涉外交往中,宴请外国友人的时候,或者是请客人吃饭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礼仪呢?。

  涉外礼仪培训基本内容1

  礼仪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也是体现人涵养的部分。

  那么关于涉外礼仪培训基本内容有哪些呢?涉外礼仪的基本内容涉外礼仪,是涉外交际礼仪的简称。

  即,中国人在对外交际中,用以维护自身形象、对外交往对象表示尊敬与友好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

image.png  

  一、日常礼仪在西方国家,用正餐的时间比中国要晚。

  请柬上注明两个时间:晚7:30到场,8:00用餐(7:30 for 8:00p.m.),意即7:30到场,8:00晚宴开始。

  在此情况下,可在上述两个时间之间到场。

  如果请柬上只写一个时间,便应在该时到场。

  晚宴开始前通常备有淡酒,一般是鸡尾酒或雪梨酒。

  这时,应邀的宾客边饮酒,边走动,与人交谈,等到宣布晚宴开始时便步入餐厅入座。

  1.座次安排餐桌为正方形或长方形,西方国家中唯一拥有圆桌的乃是神话中的亚瑟王。

  亚瑟王是英国的一位传奇性的国王,他在西欧神话中所享有的地位有如皇帝之在中国的地位。

  虽然根据神话所说,亚瑟王是英国国王,但大多数关于他的故事却载于法国及法国文学著作之中。

  亚瑟王有一个圆桌,这样他手下那些文武百官便谁也不感到比别人低人一等:他们的等级都是相同的。

  2.感恩祷告千万注意!还不到用餐的时候,在正式晚餐上,而且有时在家庭晚餐上,要做饭前感恩祷告,为所用饭食而感谢上帝。

  这种祷告可用任何语言进行,而时常用拉丁文。

  在此场合,如果其它客人起立,则应起立,否则不用起立,仍坐原位。

  如果你不信仰宗教,你就目光向下,双手合十。

  感恩祷告时间不长。

  3.用餐器皿(刀、叉、勺、盘、杯)在正式晚餐上,用餐器皿为数甚多。

  据悉,全人类有三分之一使用筷子,三分之一用刀、叉、勺,三分之一用手取食。

  在法国,刀常常是吃完一道菜之后继续使用,他们净刀放在刀架上,如同在中国将筷子放在筷架上那样。

  在英国和美国,刀不放在刀架上。

  但在美国有另一个关于用刀的习惯。

  那就是,在菜盘中切割食物,然后将刀放在菜盘左边,再将叉子转到右手。

  这种作法已经不多见了,但是如与一个美国家庭聚餐,或与年长的美国人用餐,便可能看到这种使用刀叉的方式。

  靠左边的小盘是盛面包用的,有时用于放色拉和水果的盘子也摆放在那个位置。

  与某道菜相关的刀具或则放在主菜菜盘之前,或者放在最后侧,放在最中间的匙和叉是供饭后用甜食时使用的,不然就从外边向里边接着用。

  如果餐桌上有你不喜欢的食物,可以拒绝食用。

  将盘中的食物全部用光被视为有礼貌;除非你要求再加一些食物,否则不会添加。

  在正式宴会上,从不给添加食物。

  在这方面,应当很注意中国和西方礼仪上的差距:在中国,主人自然认为客人的菜盘应当盛满菜肴,在西方则不然。

  食物由侍者端上,总是从左方摆上,空盘于每道菜肴用毕后自左方撤下。

image.png  

  二、谈话礼仪涉外交往中,在与外商谈话时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用手指点人。

  谈话时的距离要适中,太远太近均不适合,不要拖拖拉拉、拍拍打打。

  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时,不要凑前旁听;有事需与某人谈话,可待别人谈完;有人主动与自己说话,应乐于交谈;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若谈话中有急事需离开,应向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

  在交际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别人讲话时,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的看法。

  对于对方谈到的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应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

  要善于聆听对方的讲话,不要轻易打断,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

  在相互交谈时,应目光注视对方,以示专心。

  别人讲话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老看手表等做出不耐烦的样子,或做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涉外交往在谈话时,内容不能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也不要提起一些谎诞离奇、耸人听闻、淫秽的话题。

  不应径直询问对方的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

  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应究根寻底,对方反感约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

  在谈话中一定不要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不要议论当事国的内政,不要耻笑讽刺对方或他人,不要随便议论宗教问题。

  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几句。

  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

  也不要与个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

  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

  谈话的内容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淫秽的事情。

  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

  与妇女谈话不说妇女长的胖、身体壮、保养的好等语。

  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究根问底。

  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

  一般谈话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员,不议论当事国的内政。

  不讥笑、讽刺他人。

  也不要随便议论宗教问题。

  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再见……好吗?等等。

  在中国人们相见习惯说“你吃饭了吗?”“你到哪里去?”等,有些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

  在西方,一般见面时先说“早 安”、“晚安”、“你好”、“身体好吗?”“最近如何?”“一切都顺利吗?”“好久不见了,你好吗?”“夫人(丈夫)好吗?”“孩子们都好吗?”“最近休假去了吗?”对新结识的人常问:“你这是第一次来中国吗?”“到中国来多久了?”“这是你在国外第一次任职吗?”“你喜欢这里的气候吗?”“你喜欢我们的城市吗?”分别时常说:“很高兴与你相识,希望再有见面的机会。

  ”“再见,祝你周末愉快!”“晚安,请向朋友们致意。

  ”“请代问全家好!”等。

  在社交场合,还可谈论涉及天气、新闻、工作、业务等事情。

  在社交场合中谈话,一般不过多纠缠,不高声辩论,更不能恶语伤人,出言不逊,即便争吵起来,也不要斥责,不讥讽辱骂,最后还要握手而别。

image.png  

  三、拜访礼仪到外国人办公室或住所,均应预先约定、通知,并按时抵达。

  如无人迎候,进门先按铃或敲门,经主人应允后方得进入。

  如无人应声,可稍等片刻后再次按铃或敲门(但按铃时间不要过长)。

  无人或未经主人允许,则不得擅自进入。

  因事急或事先并无约定,但又须前往时,则应尽量避免在深夜打搅对方;如万不得已,非得在休息时间约见对方时,则应见到约见人后立即先致歉意,说“对不起,打搅了”,并说明打搅的原因。

  四、住宿礼仪在为外国来宾安排住宿的具体过程中,一般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外宾的生活习惯。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

  一般而论,外宾对于个人卫生大都十分重视。

  对于他们而言,随时可以洗热水澡的浴室,单独使用的干净清洁的卫生间,都是自己的临时居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其次,必须慎重选择外宾的住宿地点。

  通常应当被安排条件在涉外饭店里住宿。

  除了需要照顾外宾的个人生活习惯,尊重其特有的风俗、满足其特殊的要求之外,尚有如下几点应当注意。

  “宾至如归”,体贴入微,善解人意理当在接待人员的身上得以发扬光大。

  应当注意的是,对外宾的关心、照顾,应以不妨碍对方私生活为准,并应以不限制对方个人自由为限。

  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一、基本要求讲究仪表与衣帽整洁,面、手、衣履要洁净。

  男子的头发、胡须不宜过长,应修剪整齐。

  指甲要经常修剪,一般与指尖等长,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洁,若手部有疾症或疤痕要戴手套。

  衣着要整洁笔挺,不能有褶皱,钮扣均应整齐,裤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场合整理。

  衬衣一般为白色硬领,袖与下摆不露出外套,并放入裤内。

  要按交际场所或交际需要着装。

  礼服、领带或领花应结好,佩戴端正,并备洁净手绢与梳子。

  皮鞋应擦亮。

  不要在人前做剔牙、抠鼻、掏耳、剪指甲、搔痒等不雅的小动作。

  也不要在人前打哈欠、伸懒腰、打喷嚏、擦鼻涕、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帕、餐巾纸捂口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大声响。

  举止大方得体,态度和蔼端庄,精神饱满自然,言行检点。

  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规,任何失礼或不合礼仪的言行者会被视为有失体面。

  说话客气,注意身份。

  说话时神情衿持和蔼,面带微笑。

  随便与人攀谈是失礼行为,萍水相逢,应在有人介绍后方可交谈。

  遵守公共秩序,不打搅、影响别人,尊重别人。

  不随意指责别人或给别人造成麻烦或不便。

  发表议论与指责别人会被认为缺乏教养。

  在图书馆、博物馆、医院、教堂等公共场所都应保持安静。

  在隆重的.场合,如举行仪式、听讲演、看演出等,要保持肃静。

  守约遵时。

  这是国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礼貌。

  参加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

  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

  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

  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方式表示歉意。

  与人约会不能失约,不能超时。

  失约和超时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承诺别人的事情不能遗忘,必须讲“信用”,按时做好。

  二、涉外宴请礼仪(1)掌握出席宴请的时间。

  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当地的习惯掌握时间,迟到、早退、逗留时间过短则被视为失礼或有意冷落。

  身份高者可略晚到达;普通客人宜略为早些到达,待主宾退席后再陆续告辞。

  出席宴会,根据各地习惯,正点或晚一两分钟抵达;在我国则正点或提前两三分钟或按主人的要求到达。

  出席酒会,可按请柬上注明的时间到达。

  确实有事需提前退席,向主人说明后悄悄离去;也可事前打招呼,届时离席。

  (2)举止端庄、吃相文雅。

  嘴内有食物时,闭嘴咀嚼勿说话;喝汤忌啜,吃东西不发出声音;剔牙时,用手或餐巾遮口;嘴内的鱼刺、骨头不可直接外吐,用餐巾掩嘴取出,或轻轻吐在叉上,放在菜盘内;吃剩的菜,用过的餐具、牙签,都应放在盘内,勿置放在桌面上。

  (3)忌喝酒过量、失言失态。

  中外饮酒习俗有差异,对外宾可以敬酒,不宜劝酒,尤其是不能劝女宾干杯。

  宴会进行中,如由于不慎遇意外情况发生,应妥善处理。

  餐具碰出声音,可轻轻向邻座(或向主人)说一声“对不起”;餐具掉落,可由招待员另送一副。

  酒水打翻溅到邻座身上,应表示歉意,协助擦干;如对方是女士,只要把干净餐巾或手帕递上,由她自行擦干即可,忌自己手忙脚乱地帮助别人,效果适得其反。

  三、基本原则1.信守约定当前,在国际交往活动中,人们将尊重对方,即将对交往对象的重视、恭敬、友好作为涉外礼仪的核心。

  在一切涉外交往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

  2.女士优先在男女都在的社交场合中,男士要照顾、礼让女士,遵循“尊重妇女、女士优先”原则。

  它要求在一切社交场合(有些公务场合除外),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并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

  3.尊重隐私对于西方人来讲,凡涉及经历、收入、年龄、婚恋、健康状况、政治见解等均属个人隐私,别人不应查问,即在交往中“有所不为”。

  4.入乡随俗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就必须了解和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

  做不到这一点,对于交往对象的尊重、友好和敬意,便无从谈起。

  这就要求,首先必须充分地了解与交往对象相关的习俗,即在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所特有的讲究与禁忌。

  其次必须充分尊重交往对象所特有的种种习俗,既不能少见多怪,妄加非议,也不能以我为尊,我行我素。

  5.爱护环境不可毁损自然环境;不可虐待动物;不可损坏公物;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不可随地吐痰;不可到处随意吸烟;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6.不宜先为在涉外交往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作才好的情况时,如果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是不宜急于抢先,冒昧行事。

image.png  

  关于涉外礼仪培训基本内容

  1、仪表讲究仪表与衣帽整洁,面、手、衣履要洁净。

  男子的头发、胡须不宜过长,应修剪整齐。

  指甲要经常修剪,一般与指尖等长,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洁,若手部有疾症或疤痕要戴手套。

  衣着要整洁笔挺,不能有褶皱,钮扣均应整齐,裤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场合整理。

  衬衣一般为白色硬领,袖与下摆不露出外套,并放入裤内。

  要按交际场所或交际需要着装。

  礼服、领带或领花应结好,佩戴端正,并备洁净手绢与梳子。

  皮鞋应擦亮。

  不要在人前做剔牙、抠鼻、掏耳、剪指甲、搔痒等不雅的小动作。

  也不要在人前打哈欠、伸懒腰、打喷嚏、擦鼻涕、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帕、餐巾纸捂口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大声响。

  2、行为举止举止大方得体,态度和蔼端庄,精神饱满自然,言行检点。

  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规,任何失礼或不合礼仪的言行者会被视为有失体面。

  3、说话语气说话客气,注意身份。

  说话时神情衿持和蔼,面带微笑。

  随便与人攀谈是失礼行为,萍水相逢,应在有人介绍后方可交谈。

  4、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公共秩序,不打搅、影响别人,尊重别人。

  不随意指责别人或给别人造成麻烦或不便。

  发表议论与指责别人会被认为缺乏教养。

  在图书馆、博物馆、医院、教堂等公共场所都应保持安静。

  在隆重的场合,如举行仪式、听讲演、看演出等,要保持肃静。

  5、守约遵时这是国际交往中极为重要的礼貌。

  参加各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

  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迟迟不到,则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

  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

  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以适当方式表示歉意。

  与人约会不能失约,不能超时。

  失约和超时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承诺别人的事情不能遗忘,必须讲“信用”,按时做好。

  6、信守约定当前,在国际交往活动中,人们将尊重对方,即将对交往对象的重视、恭敬、友好作为涉外礼仪的核心。

  在一切涉外交往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

  7、礼貌用语礼貌用语是礼仪的表现形式,能传达爱心与礼节,使说话人更被人敬重。

  “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在国际交往中要经常使用:“请”。

  几乎任何需要麻烦他人的事情,都应该说“请”。

  “谢谢”。

  只要别人为你做了什么,都应该说声“谢谢”,包括家人或关系密切的朋友。

  “对不起”。

  凡是不小心妨碍或干扰了别人,都要说“对不起”。

  “再见”。

  “再见”不仅是同事、朋友、家人之间相互告辞时的礼貌用语,也是陌生人之间接触后相互告辞时的礼貌用语。

  8、尊重隐私对于西方人来讲,凡涉及经历、收入、年龄、婚恋、健康状况、政治见解等均属个人隐私,别人不应查问,即在交往中“有所不为”。

  9、女士优先在男女都在的社交场合中,男士要照顾、礼让女士,遵循“尊重妇女、女士优先”原则。

  它要求在一切社交场合(有些公务场合除外),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并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

  10、爱护环境不可毁损自然环境;不可虐待动物;不可损坏公物;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不可随地吐痰;不可到处随意吸烟;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11、不卑不亢涉外交往是面对全球的跨文化活动,是一种双向互动交流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热情好客、宾至如归以及谦逊等美德,在国际交往待人接物中必须有所适“度”。

  所以,在涉外礼仪中遵循热情有度、不必过谦原则尤为必要。

  12、入乡随俗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就必须了解和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

  做不到这一点,对于交往对象的尊重、友好和敬意,便无从谈起。

  这就要求,首先必须充分地了解与交往对象相关的习俗,即在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所特有的讲究与禁忌。

  其次必须充分尊重交往对象所特有的种种习俗,既不能少见多怪,妄加非议,也不能以我为尊,我行我素。

  13、不宜先为在涉外交往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作才好的情况时,如果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是不宜急于抢先,冒昧行事。

  涉外礼仪培训基本内容2

  宴请外宾时要注意哪些礼仪?

  (1)确定规格。

  涉外交往中宴请的目的有多种,可以是宴请某人,也可以是为某件事宴请。

  宴请可以采用家宴、小型宴会、大型宴会。

  时间一般安排在主、客双方均较方便的时候。

  宴请宾客,不宜铺张浪费。

  (2)发出请柬。

  请柬上应注明时间、地点,以方便宾客。

  若所选的地点不易找到,应在发出请柬时详细向客人说明。

  (3)礼貌迎宾。

  客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迎接。

  如无法抽身离开,也可安排其他人员迎接。

  (4)安排菜单。

  以本地特色菜为主,可先向宾客介绍特色菜,供其选择;要注意对方的饮食禁忌。

  (5)座次安排。

  安排客人座上首,由主人陪同;一般以主人右方为尊,可以根据宾客的身份、地位做适当安排。

  (6)致祝酒辞。

  若双方需要在席上讲话或致祝酒辞,主宾入座后既可发表讲话。

  一般是主人先讲,主宾随后。

  祝酒时,主人和主宾先碰杯,人多时也可同时举杯示意。

  主人或主宾致辞或祝酒时,其他客人注意聆听,以示尊重。

image.png  

  参加涉外宴请要注意哪些礼仪?

  (1)掌握出席宴请的时间。

  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当地的习惯掌握时间,迟到、早退、逗留时间过短则被视为失礼或有意冷落。

  身份高者可略晚到达;普通客人宜略为早些到达,待主宾退席后再陆续告辞。

  出席宴会,根据各地习惯,正点或晚一两分钟抵达;在我国则正点或提前两三分钟或按主人的要求到达。

  出席酒会,可按请柬上注明的时间到达。

  确实有事需提前退席,向主人说明后悄悄离去;也可事前打招呼,届时离席。

  (2)举止端庄、吃相文雅。

  嘴内有食物时,闭嘴咀嚼勿说话;喝汤忌啜,吃东西不发出声音;剔牙时,用手或餐巾遮口;嘴内的鱼刺、骨头不可直接外吐,用餐巾掩嘴取出,或轻轻吐在叉上,放在菜盘内;吃剩的`菜,用过的餐具、牙签,都应放在盘内,勿置放在桌面上。

  (3)忌喝酒过量、失言失态。

  中外饮酒习俗有差异,对外宾可以敬酒,不宜劝酒,尤其是不 能劝女宾干杯。

  宴会进行中,如由于不慎遇意外情况发生,应妥善处理。

  餐具碰出声音,可轻轻向邻座(或向主人)说一声“对不起”;餐具掉落,可由招待员另送一副。

  酒水打翻溅到邻座身上,应表示歉意,协助擦干;如对方是女士,只要把干净餐巾或手帕递上,由她自行擦干即可,忌自己手忙脚乱地帮助别人,效果适得其反。

image.png  

  参加涉外自助餐要注意哪些礼仪?

  (1)取菜适量。

  参加自助餐的宴请时,取菜要适量而止;盘中食物吃完后再取;取食时按凉菜(冷盘)、热菜(主菜)、点心、水果的次序分盘适量取用,一次取食一盘,忌不分青红皂白取用高高一盘或一次拿多盘。

  (2)自觉排队。

  如取食客人较多,按顺序排队取食,或稍等人少时再取食,忌逆人流取食。

  如由招待员分菜,需增添时,待招待员送上时再取;如遇本人不能吃或不爱吃的菜肴,当招待员上菜或主人夹菜时,可轻声谢绝,或取少许放在盘内;对不合口味的菜,勿显露出难堪的表情

【涉外礼仪培训基本内容】相关文章:

涉外送礼礼仪09-17

涉外宴请礼仪常识11-12

涉外着装的礼仪要求11-05

涉外谈判文化礼仪10-03

关于职业礼仪的基本内容08-17

中国传统礼仪的基本内容09-23

涉外饮食文化礼仪09-23

涉外交往礼仪基本常识08-23

仓储管理的基本内容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