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时间:2024-09-04 20:37:37 知识 我要投稿

  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春节各种民俗仪式中经常看到祭神的内容,节日往来,可以说是人际关系、家族关系的桥头堡,以下分享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1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古老,节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来,千古不变,尽管伴随着王朝的更迭、时代的转换,但是节日的时间始终不变。

  由于起源久远,很多节日起源的具体时间和原因都很难说清楚,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传统岁时节日在民众的时间分类中,被区分为人、鬼、神三类。

  人节有春节、端午、中秋,重在人伦活动。

  鬼节有清明节、中元节、十月一,为追怀亡灵。

  神节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

  我国的传统节日根据节日的类型又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娱乐节日等。

  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体现在节日的时间上,每月的朔望日多为节日,像正月初一为春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等。

  月日数字重复的日子常被确定为节日,如正月初一的春节,二月二的春龙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六月六的姑姑节,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等。

  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体体现在: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传统民族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元宵节和重阳节则充分体现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3、重伦理观念礼节仪式

  我国是一个重人伦、贵亲情的国度。

  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

  春节祭祖是一年里规模最大的祭祖活动。

  节前要把宗祠里全部祖先画像或牌位整理好。

  春节前或初一,摆上祭品集体祭祀全体祖先。

  春节各种民俗仪式中经常看到祭神的内容。

  腊日祭祀百神,二十四祭祀灶神。

  新年燃放爆竹,民间解释为迎接灶神、财神等等。


  4、讲究节日饮食

  春节吃年糕饺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

  在南方比较兴盛。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

  其他的节令食品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饺子,腊八的粥,元宵节的元宵,都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相互依存的。

  节日饮食是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特点。

  5、传承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传播和时间上的传承。

  任何一项民俗活动一经产生,必然要在一定范围的群体中扩散,并在一定的时间阶段中反复再现,不断复制,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制约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人们,使他们共同遵守而不可逾越,由此形成了节日的传承性。

  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2

  一、礼仪性

  众多的节日风俗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日往来,可以说是人际关系、家族关系的桥头堡。通过这样正常的来往可以互相寒暄,交流生活信息,密切人际关系,也可以交流发家致富的经验。从春节开始,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重大的节日。

  随即开始了礼尚往来的循环活动。大年正月初二起,嫁出的姑娘(包括外甥、晚辈亲戚等)要给娘家行拜年礼,礼品多为花馍、点心等。过了正月初五日,娘家人要给外甥送灯笼。

  俗谚“外甥打灯笼照舅”,意思是:外甥打的灯笼好坏,就知道舅家的贵贱了。清明节,嫁出的女儿,外出的家族成员,要给祖先送烧纸钱、祭祖。“麦梢黄,女看娘,卸了拨枷,娘看冤家。”

  就是说小麦快成熟的时节,新出嫁的女儿要拜望娘家人,表示关心娘家夏收的准备情况。等待夏收后,娘家老人看望嫁出的女儿家的收获情况。

  端阳节,女儿要给娘家送粽子、油糕、绿豆糕。中秋节,女儿要给娘家送月饼。重阳节,娘家要给女儿家送花糕或“曲联”。这样一来一往,年复一年,循环不已,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俗制度。


  二、理想性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包含着人民的迫切希望,寄托美好的生活理想和宗旨。没有理想和宗旨的节日是不会存在的。如春节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大节日,每年农历正月,正是农闲季节,人们在一年辛苦劳动之后,要休整生息,总结经验。所以人们把春节活动作为庆祝丰收、展示成绩、交流信息的日子。

  正月期间是“立春”的气节,这个时候天气慢慢地暖和起来了,适宜举办大型的娱乐活动。元宵节是春节的继续,以展示花灯为主,追求前途光明、生活幸福。

  清明节的理想和宗旨,主要是“慎终追远”,悼念先祖。端午节的理想和宗旨是健康身体,祛邪避疾。开始以吃角黍、插艾叶、饮雄黄酒、戴香包为主要活动。重阳节主要是提倡远游、登高、开阔视野为目的。主要活动是登高望远、插茱萸、喝酒等。在农村有“追九”的习俗,即向女儿家送“花糕”、送“曲联”。通过送“花糕”、“曲联”等活动,增进亲戚思想感情。

  三、时代性

  节日风俗的形成,有一定的环境背景,体现了时代性特征。如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形成于汉代。《初学记》记载说:“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唐以后这种风俗更盛行了,并且被写进文艺作品中。据五代王仁裕撰写的《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说:“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

  根据历史记载,花灯节的兴起,只能是人们进入文明的时代,至少是封建社会初期才有条件兴起,那时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发达,物质比较丰富,才有较好的艺术欣赏能力。灯节发展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文化科学知识的提高。

  初期的花灯,只限于手工操作,采用植物油、动物油,以多种材料做成。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高质纸的出现:花灯也逐步追随时代前进,花灯的工艺制作水平已提高到高级阶段。


  自从电器业迅猛发展,元宵节的花灯也以电光装置,大放异彩了。初期的花灯,只限手提,固定灯台,而现代的灯会,多以电器科学装饰,大改过去的“静态”,现在灯会多以“动态”为主。节日的花灯,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走向更高级的形式。

  四、民族性

  原始人因居住的地域、水土环境、谋生方式不同,逐步分化为各个民族。在各个民族中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以及和节日相适应的风俗习惯。这种节日风俗,有着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如蒙古族很喜欢过“大年”和“小年”两个节日,他们把春节叫做“查干萨日”(白色的新年)。

  居住在农业区和城市工矿的蒙古族,过“大年”和汉族相仿,牧民却不同,在腊月十五以前,要清扫蒙古包内外,并且开始“调马”,做新蒙古袍、蒙古靴,购置毯子、奶桶、锅盆等。

  蒙古族年三十日晚上,也有“守岁”的风俗。但他们和汉族不同,是在当天晚上全家老少席地围坐在矮桌旁,桌上摆满一盘盘香喷喷的肉食、奶食品,以及糖果、香烟、美酒等。矮桌上放一张大纸,用蒙文写上祖先的名字。深夜开始饮酒进餐,儿女们给长辈们敬酒祝愿。

  藏族过年别具风格,他们在藏年的初一,男女老少见面,都要互说:“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洛萨尔桑”(新年好)。新年里,孩子燃放花炮,大家喝青稞酒,通宵达旦。节日期间,民间还普遍举行角力、投掷、拔河、跑马、射箭等比赛活动。

  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3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各传统文化在其各自发生的当时,本系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

  或者抱残守阙,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和垢土。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礼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昙花一现,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样,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分别在于理之正逆。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以明辨其时代风貌,以确认其历史地位,以受拒其余风遗响。

  在我国,所谓的发掘抢救、整理清厘、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等那一套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礼教、东方的智慧等等一大摞贬褒不一的议论,也多是围绕着传统文化而发。对此大家耳熟能详,无待赘述。现在需要仔细讨论的是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Culturaltradition),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

  因而,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

  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

  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响往,而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所以,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它范围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象肉体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时间在前进,生活在交替,经验在累积,知识在更新,传统中某些成份会变得无所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份。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发生一蹴而就的奇迹;虽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

  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媾、交通、贸易、扩张、侵略等原因而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尔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

  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加入为传统的一个新成份,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已反复证明了并仍在证明着的。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不同程度视生活的差异程度和发展阶段而定。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可以进行比较,但很难作出绝对的价值判断;因为每个传统对于自己民族来说,都是自如的,因而也是合适的;不同民族之间,并无一个绝对标准,所谓的人类标准。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者将自己的传统吹嘘为人类的,强迫或诱使别人接受,是没有根据的,也难以奏效;除去证明他自己的'无知或狂妄。民族内部某些成员鼓动大家效法外族传统,民族领袖规定人民遵循外族传统,都只能停留在宣传上或法令上,而难以深入人心;除非生活已经变化得有了接受的土壤。

  就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化传统来说,当然可以自我评价,一分为三,剖分出哪些成份为优,哪些成份为劣,哪些不优不劣。但这种剖分只有相对的意义,而且要借助于时代推出的新生活和新认识,以作为标准;否则,将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于自己的时代来说,既然形成而为传统,就有它的必要性。“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

  历史上有所谓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信仰危机时代,那是说文化传统发生了问题。究其原因,或由于强烈的政治震撼,或由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或由于风靡的文化干扰。

  其来源,主要来自共同体的内部;外部的刺激有时也起很大作用。危机的消除,有待于传统的重振和重组,任何武力的、政法的、经济的、宗教的强制措施最终都是无效的。

  而所谓重振和重组,绝不是全面复旧,无视政治、社会、文化上的新局面;也不是作茧自缚,排拒一切驰入舶来的新东西。这时需要的是冷静分析,分析传统中哪些成份变得无理了,现实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抛弃不合理的,传统方不致一足落网而全身受缚;接受合理的,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于无事。这叫做

  “一切合理的,都应该成为现实的。”(恩格斯)

  是否有不受时代生活的局限、不被民族性格所约束的成份,存在于某个或某些文化传统之中呢?就是说,在文化传统中,有无超越历史超越民族的成份,非时代性非民族性的成份,或人类性的成份呢?应该承认,这种成份是有的。因为作为动物的人类,彼此是相同的;

  作为人性的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样式也大体相似。因而,不同的人群在各自圈子里形成的传统,必然要有相同和相似的成份。这些成份,或适用于全人类,或适用于全历史,而成为民族传统中的超民族超历史者。这是不难理解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超越的成份,正以其超越,而失去了个性,不能成为民族性格的标志、时代精神的象征。真正代表各民族文化传统的,恰恰是那些专属于该民族、使其得以同它民族区别开来的那些基本成份;

  真正代表时代面貌的,恰恰是那些为该时代所专有、使其得以同它时代区别开来的那些特殊成份。超越成份的存在,是不同民族能以相互理解的根据,不同时代得以前后传承的基因。

  但民族之间要想真正理解,必须去理解那些不易理解、为各民族精神所独具的基本成份。所谓民族文化交流,所谓民族互相学习,都是就这些成份而言。时代之间如需加以比较,如需相互区别,也是要抓住各自的特殊成份方有可能。

【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相关文章:

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04-07

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包括04-07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特点04-07

民俗的基本特点04-07

民俗的特点分别是04-07

民俗的概念及特点04-10

民俗的分类和特点04-10

民俗的种类与特点作文04-10

中国民俗的特点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