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的内容,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下面来看看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的内容。
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的内容1
民俗在分类上,可分为
1·“物质民俗”(包括居住、服饰、饮 食、生产、交通、交易等);2·“社会民俗”(包括家庭、家族、村落、民间组织、岁时、人生仪礼等);
3·“精神民俗”(包括巫术、信仰、宗教、禁忌、口承语言民俗、民间游艺、竞技等)。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社会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表现在民俗文化的变化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寻找民俗文物,留下民众生活的历史,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随意的、临时的`、即兴的,而通常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这就是民俗具有传承性、广泛性、稳定性的前提:一次活动在此时此地发生,其活动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诸实施,它就不是民俗;
只有活动方式超越了情境,成为多人多次同样实施的内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传、代代相传的民俗。另外,民俗又具有变异性。民俗是生活文化
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没有一个文本,主要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途径在人际和代际之间传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它也不可能毫发不爽地被重复
在千变万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动主体必定要进行适当的调适,民俗也就随即发生了变化。这种差异表现为个人的,也表现为群体的,包括职业群体的
地区群体的、阶级群体的,这就出现了民俗的行业性、地区性、阶级性。如果把时间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个时代对以前的民俗都会有所继承,有所改变,有所创新。这种时段之间的变化就是民俗的时代性。
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的内容2
是与可感可见的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工艺制作等物质文化传承相伴随的民俗事项的总称。起源与演变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长期与自然的交流过程中,逐渐懂得利用自然物质为自己服务。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的原始工具石器进行狩猎,产生了最早的物质民俗。进入新石器时代,木制、石制、骨制的生产工具相继出现。
除了采集、渔猎外,出现了原始农业生产,人工栽培水稻、黍类;用兽皮缝制衣饰,用大树制作独木舟;出现早期的居住场所;由于火的使用,陶制的生活用具出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经验的积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生产活动全面展开,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物质民俗的内涵日益丰富,各国、各民族之间物质民俗的交流、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
分类与内容 物质民俗包含内容广泛,大致可分为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两大类。物质生产民俗 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民俗事项。按照不同的生产门类可分为农业民俗、狩猎民俗、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民俗和交通民俗等。
各个不同的分类物质民俗,又都大致包括3个内容:
①生产工具的制作与使用习俗。生产工具种类繁多,每一生产门类长期以来都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代代相传的传统工具,具有较为稳固的'传承性。生产工具的制造,尤其是大型工具,对制造者而言是一件大事,往往要择吉日开工,祭供神灵,完工后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当制作某些特殊部件时,仪式更为隆重,如为渔船安装“船眼”和“船灵魂”。农家新置大农具,在完工时,也要以简单祭品,点烛插香,祈求上苍。或求“一年拖破”,如稻桶之类;或求“高搁千年”,如水车之类。意在望上天给予风调雨顺,年岁稔熟。在工具的使用方面,各行业都有一定的习俗惯制。
如浙江西部山区,有一种靠赚脚力钱度日的挑工,所用工具是一根扁担和一个担柱、两只箩筐或麻袋,俗称松阳担。担柱底端嵌有朝下的铁锥,可插入地面,底端所挖洞孔内装三五枚铜钱以“铃啷”发声。松阳担多为结伴而行,途中每当歇力和换肩,须提醒招呼。
第一人先放下担柱着地并拖一段,后面的人听见此声,便知要歇担停步,继前者拖动担柱,如此逐一相传,十数人或几十人的队伍顺利有序地一一以担柱撑托停住担子休息。
担柱的特殊使用习俗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业者对生产工具都颇为尊重,甚至认为每种工具都有神灵。如船有船神,锄头有锄头神,床有床公床母等。即使一根扁担,农民也敬若神明,决不让妇女从扁担上跨过去,认为不吉利。
②生产仪式习俗。生产活动的周期有长有短,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林业生产等一年甚至数年一个循环,狩猎、手工业等可能只有几小时、数天时间。
无论周期长短,每种生产活动都有一个完整程式。如狩猎活动从出行前的祭神,进入猎区后的种种行为规范,到猎取猎物后的谢神、猎物的分配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定(见狩猎祭);
商业活动中年初迎财神、年末送财神 。这种程式同生产活动紧密结合,成为物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协调人员关系、规范生产程序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③生产技艺习俗。人们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生产技艺。如水稻生产中田间管理技术、抗旱技术、抗病虫害技术,渔业生产中追踪鱼群技术、预测风浪技术,猎民发现野兽踪迹技艺、捕捉不同猎物的不同方法,商业习俗中的招徕顾客技术、买卖技巧等。
各行各业都有具有自身行业特点的技艺,起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它们代代相传,成为从业人员传承和提高技能的重要手段。物质生活民俗 指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各种习俗,贯穿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最先源于维持生活的需要,如饮食满足生存的需要,服饰满足遮身蔽体、防寒保暖的需要,巢穴房屋满足抵御风雨侵袭、防御野兽伤害的需要,器物用具扩展人.体器官功能、实现增强生活能力的需要等。
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的内容3
一、民俗有哪些种类?
中国民俗类型分类: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
(2)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2、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2)岁时节日民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
(3)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艺民俗: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
(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中国民俗是中国五千年的风土人情,精神面貌的文化传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在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的风俗特点,以及民俗风貌。
为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民俗,发展中国民俗,传承中国民俗现将中国民俗分为十类,为:巫术民俗;信仰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建筑民俗;制度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生仪礼民俗;商业贸易民俗;游艺民俗。
第一种: 物质类
(1)经济之物质 (如食料、衣饰、居屋、运输方法 ),
(2)生存之方法( 如乡村生活、城市生活等),
(3)盈利与财富 (如劳力之生产、器具、不动产);
第二种:精神.类
(1) 方言,
(2) 民间学识与运用,
(3)民间智慧,
(4)艺术,
(5 )神秘(如民间法术、民间宗教);
第三种: 社会类
(1) 家族,
(2) 社团,
(3) 特别组合 (如经济组合、政治组合、运动组合、宗教组合等)。
【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的内容】相关文章:
民俗是物质文化的还是精神文化的04-08
民俗文化包括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什么04-08
精神民俗的主要内容有04-08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有04-08
民俗包括哪些内容04-07
精神民俗包括哪些04-07
精神民俗文化04-08
精神民俗有哪些04-08
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