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下面来分享什么是民俗学。
什么是民俗学1
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
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民俗学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教授主编,万建中教授编著。作为十一五国家规划级普及教材。民间传说有历史故事,中国三大英雄史诗,讲俗语和禁忌语,智慧的民间语言,民间的寓言笑话多为百姓劳作口头传诵的故事为主。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其间包含了历史民俗学、理论民俗学、应用民俗学三个大的学科分支。
什么是民俗学2
一、民俗学的基本概念
民俗学是研究人类日常生活和文化现象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文化遗产,如宗教、节日、风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涵盖了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俗学已成为人类社会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民俗学的发展历程
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最早的民俗学者是德国学者赫尔曼·乌尔利希(Hermann Usener),他在1876年发表的《圣日研究》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希腊和罗马的节日。
此后,欧洲的民俗学研究逐渐发展,形成了以弗朗西斯·詹姆斯(Francis James)为代表的'英国学派、以瓦尔特·福克斯(Walter Fuchs)为代表的德国学派、以弗雷德里克·冯特内尔(Frederick van der Meer)为代表的荷兰学派等。
民俗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1928年,袁行霈在北京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民俗学教研室,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的先河。1950年代以来,中国民俗学发展迅速,先后建立了多所高校的民俗学教研室,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
三、民俗学的研究内容:
民间文学:包括民间传说、神话、谚语、歌谣、童谣、儿歌、民间故事等。
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民间建筑等。
民间信仰:包括宗教、祭祀、祈福、崇拜、民间神明等。
民间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地方性节日和庆典等。
民俗习俗:包括婚俗、丧俗、祭祀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等。
除此之外,民俗学还研究了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如民间医药、民间工艺、民间体育等。
四、民俗学相关专业
在我国,民俗学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均属于文化学、民族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专业,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几个专业。
文化学: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人类文化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在文化学的基础上,民俗学得以深入探讨人类日常生活和文化现象的各个方面。
民族学:民族学是研究人类种族、民族及其文化的学科,旨在研究民族的起源、演变、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问题。在民族学的基础上,民俗学得以研究各个民族的特定文化现象和习俗。
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学科,旨在研究社会的组织、结构、变革等方面的问题。在社会学的基础上,民俗学得以从社会学角度深入研究人类日常生活和文化现象。
什么是民俗学3
历史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中国上古民众生活、中国中古民众生活、中国近世民众生活。
中国上古民众生活
中国上古民众生活包括远古民俗和古代民俗两个部分。
远古民俗是指在漫长的的原始社会孕育形成的,它基本上是史前时期的民俗,史前民俗是中国民俗的开端。
这个历史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原始习俗。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不得不过一种纯粹的群居生活,形成了最初的生活规则和群体习惯。例如刀耕火种的生产习俗及对女娲的崇拜;钻木取火,吃熟食的习惯取代了吃生食的习惯;
以及他们在敬畏自然时,对拟人化的自然神灵的崇拜;还有在这种敬畏之中创造的对付超自然力的巫术和占卜习俗;都是后世生产、饮食、信仰民俗的`雏形。
古代民俗主要是指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间的民俗。
在汉朝之前是汉族形成的时期的,也是汉族的风俗形成的时期,例如婚礼的六个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就是在周代确立形成的,而在汉朝,中国经历了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的民族融合,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各种风俗习惯也逐渐成型并在中国的疆域上传承,秦始皇推行了许多政策,其中很多是针对风俗的,例如推行薄葬,统一服饰,令平民同意裹黑头巾等,到了汉武帝时,中国的岁时节令习俗就已经的基本形成,与今天的岁时民俗相差无几。
中国中古民众生活
中古指的是隋唐五代及宋代这一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民俗逐步走向丰富和成熟,许多民俗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中古民俗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虚妄程度大大减弱,生活气息日渐浓厚,更易于为人们接受,因而对近世民俗影响极大。
其中,都市民俗的发展尤为突出,它们与都市文化相适应,不仅在信仰,而且在服饰、饮食、游乐以及遵守成规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有些民俗愈演愈繁,对喜庆的追求也愈演愈烈。
饮食方面:唐代的饮食渐趋精致,出现了烹调技术的专著,当时已经有著名的店铺如长安张手美家,每节专卖一物,元日之元阳脔,人日之六一菜,上元之油画明珠,二月十五之涅槃兜,上巳之手里行厨,寒食之冬凌粥,四月八日之指天饺馅等。
唐代节令饮食于此可见一斑。宋代饮食则更加多种多样,不但出现了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郑家油饼、湖上鱼羹、宋五嫂羊肉、王家血肚羹等著名风味食品,而且还注重食品的形象和包装。《东京梦华录》卷之五“民俗”云:“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盒器皿,车担使动,奇巧可爱,食味和羹,不敢草略。”
【什么是民俗学】相关文章:
民俗学包括什么04-08
民俗学属于什么类别04-09
民俗学是什么类04-09
民俗学的基本特征04-08
民俗学的主要内容04-08
民俗学包括哪些内容04-08
民俗学包括哪些方面04-08
民俗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04-08
民俗学分为哪几部分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