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播布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播,它体现了某一民俗前后左右的空间伸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1
1、农耕型文化特点
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2、血缘纽带的伦理型特点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都是在血缘亲族的基础上形成的。敬祖孝亲、承宗接代、绵延世泽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的核心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被概括在两个“五伦”的公式中天、地、君、亲、师,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3、君师合一的内圣外王型文化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里,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是君王,伦理权威的最高代表是圣人。君师合一,就是政治与伦理合一。儒家讲求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君师合一的理论体系,也就是“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的基本架构。
民俗的特点
民俗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稳定性和变异性。这两种特征并不矛盾。不可能存在毫无变异的稳定,也不可能存在没有稳定因素的变异。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特色。民俗的稳定性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族观念的稳定性。
我国家庭制度的传承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息息相关。人们长期耕种土地,长期居留于某一地域,因而形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纵是迁动,也一般是由于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等而“举族迁移”。人们一般有固定的居住地、固定的生产和生活范围,甚至还有固定的“祖坟山”。祠堂就是家族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
另外,人们很早就确定了“家”的血亲关系原则与家族内部“长幼有序”的伦理原则,进而利用种种民俗强化家族观念、维持家族稳定、沿袭家族传统,对祖先的崇拜就是支撑家族意识的精神支柱。
(2)节日民俗传统的稳定性。
依照农业活动规律,我国很早以前就形成了岁时节令民俗。
随着天文历法的发展,天象、物候、人事相结合的岁时节令也逐步走向成熟。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发展与调整,但一直没有脱离传统节日的范围。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2
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民族性任何一种民俗事务,都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由民族内部所有成员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并由社会普遍传承的。同时,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这种众多的民族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反映在中国民俗上必然要呈现多民族性的特点,使中国民俗成为多民族民俗的摇篮。
因此,民俗的民族性特点是很突出的。民族性的特征,一方面表现在同一类民俗文化在不同民族中,可以产生不同的民族表现形式。例如不同的民族对于舞蹈的表达方式各有差别,甚至风格迥异:俸族的舞蹈如水般柔美、多情,表现出温柔、质朴的民族性格;
佤族的舞蹈像火一样猛烈、热情,传达出粗旷、强焊的民族特质。 另一方面表现在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例如纳西族保留“阿夏走婚”的习俗。
(二)地方性地方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上所呈现的基本特征,其决定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国民间谚语中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 这种特征也可以称为“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例如同样是建筑,北方民族为躲避风寒发明了窑洞,南方民族为避潮湿发明了通风的干栏。
再如,佛教主要集中在中原汉族地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道教主要集中在广大汉族地区,伊斯兰教主要集中在西北穆斯林地区。宗教信仰不同,使得这些地区的民俗也具有了鲜明的宗教色彩和地域性特征。
(三)集体性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集体行为的结果。具体而言,它是指民俗在产生、传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为广大民间社会所共同接受的基本特征。个人的习性与爱好是不可能构成民俗的。例如阶级社会中尽管出现官民之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无论皇帝还是臣民,都在遵守着共同的民俗准则,享受着共同的民俗文化。
(四)传承性传承性是指民俗在约定俗成后,人相袭,代相传,今俗袭古,古俗沿今,具有承袭性和相对稳定性特点的民俗特征。它具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流传,即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播,这是一个历史的、纵向的概念;
二是流行,即民俗在空间上的传播,这是一个地理的、横向的概念。 民俗是靠人们的口头和行为方式,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的,因而总是绵延不断。传承作为民俗得以延续的一种手段,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
比如许多民俗事象,它的产生是很早的,之后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但是其核心和“母题”部分仍然保留着并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 例如桃符,自宋代为春联所取代至今,其吉祥喜庆的内容及其用红纸书写的形式,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
(五)变异性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事项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民俗产生的时候起就已经存在。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3
民俗变异性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由于靠口头和行为的传承方式本身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是受地域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同一民俗,在不同的地域,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自然环境下所形成的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决定了民俗为了保存和传播,必须通过变化以适应新的条件和环境。
三是受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影响。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许多新的内容补充到旧的传统民俗之中,以适应新情况的需要。任何民俗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
民俗的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民俗自身为协调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进行的自我调试,另一种是作为政府行为的外部干预。 民俗的.变化,通常是民俗自身调试的结果,这种变化比较缓慢,也相对平稳,不会因激变而引发大规模的波动。
神秘性民俗神秘性的主要表现有两方面:
一方面,人们在进行某些民俗行为时,带有一种神秘的心理,认为这些习俗之所以要如此进行,是因为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例如巫术信仰、图腾崇拜等;
另一方面,有些民俗活动本身也表现出一种神秘气氛,人们慑于这种神秘气氛,往往更加相信,而越相信,做起来就越神秘,例如许多禁忌民俗。 民俗的神秘性和愚昧性、原始性、封建性密切相关。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在人们的心灵中形成一股强固的势力,一时很难打破。
【民俗文化特点有哪些】相关文章:
民俗文化的特点有哪些04-07
中国民俗文化中民俗的特点有哪些04-07
民俗文化有哪些04-08
民俗文化有哪些内容04-08
熊猫的特点有哪些04-08
熊猫有哪些特点04-09
羊的特点有哪些03-28
山羊的特点有哪些03-29
公鸡的特点有哪些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