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娃娃鱼的科普

时间:2024-08-22 23:46:21 知识 我要投稿

  大鲵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

  大鲵娃娃鱼的科普1

  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

  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成鲵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食性很广,主要以蟹、蛙、鱼、虾以及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主要分布于中国河北、

image.png  

  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6年 ver 3.1——极危(CR)。

  大鲵是由3亿6千万年前古生代泥盆纪时期水生鱼类演变而成的.古老的两栖类动物。

  大鲵娃娃鱼的科普2

  形态特征

  大鲵

  成体: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头宽为头体长的1/5~1/4;吻端圆,外鼻孔小,近吻端,鼻间距为眼间距的l/3或1/2;眼很小,

  无眼睑,位背侧,眼间距宽;口大,口后缘上唇唇褶清晰;犁骨齿列甚长位于犁腭骨前缘,左右相连,相连处微凹,与上颌齿平行排列呈一弧形;舌大而圆,与口腔底部粘连,四周略游离。躯干粗壮扁平,颈褶明显,体侧有宽厚的纵行肤褶和若干圆形疣粒,腋胯部间距约为全长的1/3,有肋沟12~15条。四肢粗短,后肢略长,指、趾扁平;前后肢贴体相对时,

  指、趾端间距相隔6个肋沟左右;肢体后缘有肤褶,与外侧指、趾缘膜相连;指4个,指长顺序为2、1、3、4;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第四指及第三、四、五趾外侧有缘膜;显得极为宽扁;蹼不发达,仅趾间有微蹼。

  尾长约为头体长的一半,尾高为尾长的1/3~1/4,尾基部略呈柱状,向后逐渐侧扁,尾背鳍褶高而厚,尾腹鳍褶在近尾稍处方始明显,尾末端钝圆。肛孔短小成短裂缝状;雌性的肛周皮肤光滑,雄性沿肛裂两侧形成疣粒状;繁殖季节期间雄性肛部肛肿。

  雄性全长510毫米时,睾丸长、宽、高为66.5毫米×14.0毫米×8.5毫米,色乳黄。采于陕西洋县的雌鲵全长465毫米的个体,卵巢内卵的直径为4.5毫米,呈乳黄色。体表光滑湿润;头部背腹面小疣粒成对排列;眼眶周围的'疣粒排列较为整齐,更为集中,

image.png  

  头顶和咽喉中部及上、下唇缘光滑无疣,眼眶下方、口角后及颈侧疣粒排列成行;体侧粗厚的纵行肤褶明显,上、下方之疣粒较大;其他部位的皮肤较光滑。全长160毫米幼鲵,体侧的肤褶及疣粒均不明显。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以棕褐色为主,

  其变异颜色有暗黑、红棕、褐色、浅褐、黄土、灰褐和浅棕等色。背腹面有不规则的黑色或深褐色的各种斑纹,也有斑纹不明显的。幼体与未达性成熟的次成体的体色均较淡,以浅褐色为主,且有分散的小黑斑点;腹面色较浅;四肢外侧多有浅色斑。

  在湖北宜昌地区发现的白化个体,体尾均为银白或金黄色。

  第二性征: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骨骼:头骨宽扁;前颌骨2,鼻突短与额骨不相触;额骨不入鼻孔;鼻骨左右相触;无泪骨和隔颌骨;有前额骨;翼骨宽大与颌骨间距小;顶骨前端与前额骨相连;有耳柱骨,无耳盖骨。下颌的隅骨与前关节骨不愈合;犁骨前缘有1横列犁骨齿,

  排列呈长弧形,属幼体替换齿类型,靠近颌缘并与上颌齿平行排列,位于犁腭骨前缘。舌弧由角舌软骨、上舌软骨和基舌软骨构成,角舌软骨与上舌软骨不愈合;鳃弧3~4对,第一对角鳃与上鳃骨分界明显,未骨化,第二对鳃弧的角鳃和上鳃骨均骨化;

  第三对(第四对)细弱,远端与咽鳃软骨相连。椎体双凹型,有残留之脊索,寰椎后脊神经均从椎间孔穿出;肋骨单头;从第三或第四尾椎开始无尾肋骨;有“Y”形前耻软骨

  卵:卵呈圆球形,卵径5~8毫米,连同卵外胶膜直径15~17毫米;卵在卵带内形成念珠状,带内每两粒卵之间相隔约10~20毫米。卵刚从母体产出时为乳白色;卵外胶膜吸水后膨胀,呈透明状。

  幼体:受精卵在水温14~21℃条件下,约经38~40天孵化;水温升高可在33~35天孵化,水温下降时可在68~84天孵化。刚孵出的幼体体长25~31.5毫米,体重0.3克,无平衡枝,外鳃3对,呈桃红色,体背部及尾部褐色,体侧有黑色小斑点;

  腹面黄褐色,两眼深黑色。7~8天后体呈浅黑色,全长33~37毫米;前肢芽棒状,开始有指的分化,后肢短棒状,尖端圆球形;14天左右,体呈暗褐色,但腹面仍为黄褐色,前肢已分化出4个指,后肢开始分叉;28天时全长43毫米左右,

  此时卵黄消失,能游泳和摄食;全长170~220毫米时外鳃消失。观察西北大学生物系保存的30余尾幼体标本,全长在140毫米之内的幼鲵全部有鳃孔。1尾全长215毫米者,仍有鳃孔;另一尾全长仅178毫米者,鳃孔已消失。

  这说明大鲵幼体身体的长度与鳃孔的消失有一定变异。

  大鲵娃娃鱼的科普3

  扩展资料:

  中国大鲵活动在清澈、低温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栖息在泥中或者阴暗的岩石缝隙中。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

  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每个洞穴一般仅有一条。洞的.深浅不一,洞口比其身体稍大,洞内宽敞,有容其回旋的足够空间,洞底较为平坦或有细沙。

  1、习性:大鲵通常生活在海拔1000m以下的岩洞、石穴当中,并且常住一个洞穴,白天一般不出门,只有到夜间的时候出去捕食。

image.png  

  2、栖息:大鲵主要适宜在3-23℃的水温中,体型较大的个体会选择深水区,而体型中小的个体会选择在浅水区。

  3、食性:在不同的水域中,大鲵的食物也会有所不同,并且它们食量很大,主要捕食一些鱼类、两栖类食物,比如鱼、虾、蟹、昆虫等。

  4、繁殖:大鲵是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一般每年7-9月是大鲵产卵高峰期,一般雌鲵一次可产卵数百枚。

【大鲵娃娃鱼的科普】相关文章:

大鲵是娃娃鱼吗06-03

娃娃鱼的是大鲵吗06-03

娃娃鱼和大鲵的区别06-03

大鲵为什么叫娃娃鱼06-03

大鲵和娃娃鱼有什么区别06-03

大鲵的叫声是怎样的06-04

娃娃鱼的叫声06-04

梦见娃娃鱼11-07

梦见娃娃鱼是白色的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