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去世是对人死亡的一种委婉的说法,动物死亡用一个死字就可以了。
动物可以说去世吗1
不能。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去世是对人死亡的一种委婉的说法,动物死亡用一个死字就可以了。逝世是从旁人的角度去描述,多用于表示对死者的敬意。
这样的想法影响了20世纪的动物学界,到现在也有大量的拥护者。
这是因为,“死亡”需要抽象的理解能力。
它意味着生命的停止,死者无法活动,无法复生,同时失去肉体、情感和思想。
它还有必然性,终将发生在每一个生物身上。
这样抽象的概念,人类在很小的时候就能理解,但动物不一定做到。
也许同伴只是睡着了?
或者,它的身体飘到另一个地方,只是不在此处?
为了研究动物是否理解“死亡”,人类形成了一门学科,叫“比较死亡学”(comparative thanatology),也就是观察不同动物对死者的反应。
毕竟,动物无法口头表达,没法拿着话筒采访它们的感受。
过去20年,不少科学家观测到,一些动物能出现类似人类的哀悼行为。
可是,背后的含义又很不同。
比如,当乌鸦、渡鸦等鸦科动物看到死去的同类时,它们会开始叫唤,让其他同伴过来。
不一会儿,尸体周围会聚集大量的鸦科动物,好像在举办葬礼。
但科学家检测了乌鸦的大脑后发现,它们的杏仁核(和情绪有关的脑区)没有活跃,这意味着乌鸦不是在为同类伤心。
它们之所以聚集在死亡现场,更可能是为了收集潜在的危险信号,
因为来过“葬礼”的乌鸦之后会明显避开这片土地,这里会被它们标记为“危险区域”。
蜜蜂、蚂蚁和白蚁等群居昆虫,也有定期从巢穴中清理死去同类的行为。
它们会把同类尸体拖走,丢到垃圾堆里或者特殊的房间里,有时,蚂蚁和白蚁还会用土壤和碎叶片掩埋尸体。
这些动物都有自己的“墓地”,蜜蜂中甚至还有专职的“殡仪员”,每日高效有序地清理尸体,把它们拖到蜂巢外。
看上去,这些昆虫很清楚“死亡”是什么,但科学家研究后发现,它们只是在对一种叫“油酸”的化学物质起反应。
油酸出现在分解后的昆虫尸体上,蚂蚁和蜜蜂通过它了解哪些同类死了,哪些活着。
这个判断极其粗糙,研究表明,如果把油酸涂在巢内的任何物体上,蚂蚁和蜜蜂都会把它们搬走。
哪怕是涂在活蹦乱跳的同类身上,这些同类也会被当作尸体强行抬走。
动物当真都这般木讷吗?
也不是,非人灵长类、鲸类和大象都在亲友逝世后表现过哀伤,情真意切不在人类之下。
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最常见的哀悼行为是抱尸体,特别是母亲抱死婴。
黑猩猩、大猩猩、日本猕猴和狮尾狒都被观察到,它们会抱着死去的宝宝数小时甚至数天,群落里其他成员也会过来表示关心。
有时,它们会把宝宝尸体放在身边,就像守夜一样守着它。在尸体渐渐腐烂后,它会被遗弃,但母亲常会返回去看它,就像访问墓地。
在非洲的塔伊国家公园,人们还看到过黑猩猩用树叶掩盖尸体。
2015年,一只母黑猩猩死后,与它交往三年半的公黑猩猩多次出现照顾尸体的行为,不让其他人接近。
鲸类也有类似的行为,它们会尽力让同类尸体浮在海面上,或者把尸体背到背上或嘴巴上。
2011年,有白鲸母亲背着死去的宝宝整整一周。
在产下死婴后,宽吻海豚也这么做过。
大象也一样,它们经常聚集在死去的成员周围,用象鼻触碰尸体,似乎想把它唤醒。
有研究员曾拍到肯尼亚桑布鲁国家保护区,一头55岁母象的死亡视频。
这头名叫“维多利亚”的母象是保护区最老的.象群族长之一,在2013年因自然原因去世。
在它死后,附近三个象群看到了,这些“邻居们”把维多利亚围成一圈,检查它的尸骨。
还有年轻大象踩了踩它干掉的耳朵,好像想确认它真的死了。
大象们在尸体旁徘徊了很久,连觅食时间也耽搁了,安静的气氛像是在哀悼。
科学家发现,不管大象的尸体腐烂到何种程度,其他大象都会过来看,有时不止一次。
有的大象还会在死者面前流出顳液,也就是耳朵和眼睛之间的汗腺流出的液体。
这种液体是大象情绪充沛时的产物,兴奋或压力特别大就会流,像泪水一样。
上面这些例子表现了动物面对死亡的痛苦,似乎可以证明它们理解“死亡”本身。
但很多动物学家认为,这反而证明了动物不理解死亡。
把尸体留在身边,照顾它,试图唤醒它,是因为动物分不清它是否还活着,会不会再醒来。
就像灵长类动物学家索利·祖克曼(Solly Zuckerman)说的,“猴子和猿类对死去同伴的反应就好像后者还活着,只是动不了了……所以它们不知道死亡的存在。”
动物可以说去世吗2
过去数百年,大部分哲学家、科学家都认为动物无法理解“死亡”。
研究发现,处于悲痛中的动物的行为举止和患抑郁症或失去至爱的人类极为类似,比如无精打采、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就拿有些人讨厌的乌鸦来说,当乌鸦群中有一员死去,其他成员会受到深深触动。一只死去的乌鸦会迅速吸引来两三只乌鸦。
它们俯冲而下,发出特殊的悲鸣召集来更多的同类。伴随着死寂的沉默,它们犹如举行仪式一般落到地上环绕着死去的同伴。一些乌鸦还会叼来木棍、小草放在尸体周围或上方。直到“祭奠仪式”结束,“哀悼”完死去的同伴,它们才会转身飞走。
象群会为死去的成员举行葬礼。整个仪式带着虔诚和尊敬,相关的记载和描述并不少见。2003年,肯尼亚国家公园内一头名叫埃莉诺的非洲象的去世就给动物学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埃莉诺是象群的女王,在产下一头小象后生了病。一天,埃莉诺在一头雌象面前突然倒下,那头雌象大声嚎叫,并触碰埃莉诺,试图用象牙拉起它。第二天埃莉诺死了。整整一星期,埃莉诺的象崽和象群中的雌象都来“探望”它。
直到埃莉诺的象牙被园区工作人员摘走,食腐动物开始吃它的尸体,象群的成员们也未停止这种探望。象宝宝用鼻子触摸母亲的身体,并试图像其它幼象那样喝奶,但母亲始终一动不动,小象很快被饿死了。埃莉诺的死让研究人员见识了大象情感的连锁反应。
领悟死亡
作为人类近亲的灵长类动物因为智力较高,甚至能领悟到其它动物感受不到的东西,比如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不可逆转。
动物学家曾观察到,当一群倭黑猩猩在野外遭遇毒蛇,它们会拿着木棍尝试接近毒蛇,但始终与毒蛇保持适当的距离,直至其中一头倭黑猩猩抓住毒蛇并将其扔在地上摔死。
这时,刚刚还让倭黑猩猩恐惧的毒蛇变得不再可怕了,年幼的倭黑猩猩甚至研究起蛇的毒牙,还把蛇放在身上玩耍。显然它们知道毒蛇已死而且不会复生。
这种对死亡的领悟力有时会加重灵长类动物的痛苦。比如,在一家动物园,一头黑猩猩因为感染而病入膏肓,另一头黑猩猩前来探望。
它紧盯着患病同伴的双眼,然后哀号起来并开始用力拍打自己的胸部。濒死的黑猩猩企图发出声音回应,但最终还是一头栽倒咽了气。随着探病的黑猩猩爆发出一声凄厉惨叫,笼中其他所有黑猩猩瞬时集体陷入一片死寂——它们明白死神降临了。
拒绝接受死亡
面对死亡,人类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绝望的否认态度。比如,急救室里家属不断要求医生施救,哪怕患者的生命体征早已完全消失。动物界拒绝接受死亡的最明显表现当属携尸行为。
黑猩猩、倭黑猩猩以及狒狒在幼崽死去,甚至出现腐臭气味后,依然带着它们的尸体。虽然携带尸体穿越丛林会给母亲带来不便和风险,但动物们执着的母爱仍令人动容。某些雌性灵长类动物甚至会携带其幼崽尸体长达数十天。
猫狗等宠物也会对死亡说不。比如,猫会在各个房间徘徊,一次次回到死去同伴曾经常出没的地方。著名的日本秋田犬“八公”的故事更是感人。它曾经每天早晚都到车站接送主人。在主人去世后的10年里,它仍然日日继续着这份接送的“差事”,直至自己死去。以“八公”为原型的电影《忠八犬的故事》让很多观众潸然泪下。
在经历亲友死亡的打击后,人体会释放皮质醇,进而刺激产生催产素,以帮助舒缓抑郁情绪。有研究显示,动物同样如此。通过跟踪观察狒狒并检测收集到的粪便样本,研究人员发现,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内,凡目睹过同伴被杀的狒狒,其体内的皮质醇水平都有所升高,受害狒狒的“亲朋好友”尤甚。
大脑研究也为动物具有悲伤之情提供了佐证。对人类来说,悲伤由大脑处理情绪的深部结构——额叶皮质、伏隔核、杏仁核传达。很多动物有着与人类相似的大脑构造,只是有些部位不太发达而已。鸟类的大脑虽然与人类的并不相近,但它们也有杏仁核。
乌鸦更是拥有很大的前脑和发达的海马体,可以帮助它们处理记忆。实验证明,乌鸦的.大脑对恐惧、关爱有明显反应。一对乌鸦的伴侣关系可长达20多年,其中一只死去时,另一只会在尸体旁守护很长时间。
另一种解释
以上种种行为很难让人相信动物没有感情,至少它们有能力感受到失去亲人和同伴的痛苦。不过,也有研究人员指出,仅凭一些实验室研究以及野外观测就认定动物真的懂得悲伤,仍缺乏足够的依据,对于其所谓的“悲伤之举”或许还有另一种解释。
比如,幼崽在死去的母亲身边哀号,似乎很伤心,但可能只是出于饥饿;乌鸦围着死去同伴的尸体,也许只是想弄清楚是谁杀死了自己的同伴,以免自己重蹈覆辙
母兽携带死亡的幼崽,很可能因为其散发出的死亡气息会使母兽免遭掠食者的捕猎,并保护那些生病的幸存者;猫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搜寻死去的同伴,可能仅仅是想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并以这种方式来标记领地;义犬“八公”在主人死后继续每日往返车站,可能只是延续它喜欢的一种生活习惯。
面对死亡,动物表现出的举动究竟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还是源于复杂的情感,科学家将继续进行深入探讨。
【动物可以说去世吗】相关文章:
吉利的梦可以说吗04-11
去世的孩子会想妈妈吗03-04
去世的人会上身是真的吗03-15
梦见爸爸去世要说破吗05-01
梦到亲人去世是暗示吗04-25
亲人去世要禁欲49天吗03-03
老人去世家里添丁是真的吗06-15
去世第一年不能上坟吗04-07
鲨鱼是保护动物吗06-04
动物奶油容易代谢吗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