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戏剧的发源地,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各地区的戏曲各有特色,相互融合,相互学习,从而成为了今天的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今天就带大家来学习一下各个戏剧的发源地。
各个戏剧的发源地1
京剧发源于安徽安庆市,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豫剧发源于河南,黄梅戏发源于安徽,评剧发源于河北;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各个戏剧的发源地2
黄梅戏的介绍
黄梅戏的特点有:黄梅戏的唱腔分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黄梅戏妆容重眉眼,讲究神韵;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后才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
1、唱腔方面,黄梅戏的唱腔是板式的综艺,有花腔、花腔、主旋律三大体系。
2、业务方面,黄梅戏的角色业务体系是在“两小戏”和“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部剧上演后,角色业务逐渐发展到郑丹、郑声、肖丹、萧声、小丑、老聃、奈生、花花。
3、服饰方面,黄梅戏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延续。与京剧服饰相比,它们没有那么绚丽多彩,更优雅美丽,自然隽永,有自己的浪漫风格。
4、妆容方面,黄梅戏的妆容强调眉毛和眼睛,讲究神韵,类似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而简单,眉目上扬,眉目上扬,微聚高峰,美与美的精神,优雅与美丽。华丹的眼神和眼神充满了深情,自然有一种浪漫的场景。
5、乐器方面,黄梅戏最初是以打击乐器伴奏,后来逐渐建立了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方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
黄梅戏起源于哪个省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
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一、唱腔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二、主腔
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1.花腔的艺术特点
花腔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
花腔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有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还有运用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调式等。
2、彩腔
彩腔的基本结构是四句体。男女腔保持着共同的调式、共贩字位安排及共同的核心乐汇,但旋律线是男腔走低女腔走高。彩腔以“花腔六槌”作入头,第二句唱腔后用“花腔四槌”,第三句唱腔后用“花腔二槌”,一段彩腔唱完可用“花腔一槌”终止唱段。
黄梅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流行于湖北、安徽、江西等地。黄梅戏的特点主要包括:
1、音乐风格:黄梅戏以“三板两拍”为基础的节奏和调式,辅以以笛、琵琶、二胡等乐器为主的民族乐器,音乐清新、优美、动人。
2、语言表演:黄梅戏以方言为基础,语音悠扬、抑扬顿挫、生动形象。黄梅戏中的唱腔多采用“折子戏”形式,即唱快板、中板、慢板等不同节奏的唱腔,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剧情设置:黄梅戏以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为素材,大多情节贴近生活,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4、角色扮演:黄梅戏中的角色形象多样,有男女老少,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演员需要通过表演来刻画角色性格,塑造角色形象。
5、舞蹈表演:黄梅戏中的舞蹈以表现角色情感为主,既有大型集体舞,也有独舞和对舞,舞蹈动作简练、流畅、优美。综上所述,黄梅戏以音乐、语言、剧情和表演等多个方面为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黄梅戏的表演程式,一般都是受京剧程式的影响形成的,据《中国戏曲志·安徽卷》载:1930年前后,活动在安庆城内的个别黄梅班社,“开始试验用京剧唱、念方法,或用京二胡托腔,同时学习京剧化妆和包头”。由此可见,京剧程式对黄梅戏早期表演程式的影响是较深的。
除此之外,早期的黄梅戏演员通过对生活中熟悉的、常见的.动作仔细揣摩、留心观察后搬上舞台,一经观众认可、同行接受,就推广流传,成为本剧种的表演程式,比如上楼、下楼、开门、关门以及推车、行般、担水、纺纱与京剧那雍容雅致的大家风范相比,黄梅的表演程式其幼稚、憨拙之态,使人顿生怜爱之情。
但是,早期黄梅戏只是偏于一隅的地方小戏,其表演团体一般都是农村季性的半职业班社,演员多为农民和城乡手工业者,学戏方法一般都是靠师傅口传身教,表现内容都是如《打猪草》、《夫妻观灯》等乡土生活小戏。这样的条件,决定了黄梅戏不可能像京剧那样表演,剧种独特的生活化、乡土化气息,决定了黄梅只能走非程式化表演的道路。
所谓“非程式化”表演,不是无程式,而是灵活地运用程式,根据表演内容选择表演程式的规范和制约。
黄梅戏的非程式化表演,其另一个明显的表征之一,就是模糊的行当划分。黄梅戏由于“先天不足”,其行当的划分早期就是简单的“二小戏”、“三小戏”,甚至还有独脚戏,演员讲究以“一行为主,行行都行。”
这样的行当表演黄梅戏现当代表演中,更被演绎、光大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模糊化的行当划分,使黄梅戏演员的表演潜质得以大大开发,亦使得黄梅戏表演较其他古老戏曲更适合时代,更适应青年观众的口味。
各个戏剧的发源地3
京剧经典有哪些
1、霸王别姬(折子戏)
霸王别姬,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经典名剧之一。秦末,楚汉相争,[2]韩信命李左车诈降项羽,诓项羽进兵。在九里山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
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得四面楚歌,疑楚军尽已降汉,在营中与虞姬饮酒作别。虞姬自刎,项羽杀出重围,迷路,至乌江,感到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
2、白蛇传(旦角折子戏)
《白蛇传》是中国戏曲名剧,故事初见明·冯梦龙著《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明人陈六龙编《雷峰塔传奇》。清人著有《义妖传》弹词。
3、定军山(折子戏)
《定军山》是依据《三国演义》第70回“……老黄忠计夺天荡山”和第71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改编的'京剧传统剧目,叙述蜀老将黄忠,当曹操攻打西蜀重镇葭萌[jiāméng]关时,发挥老当益壮精神。
向诸葛亮讨令拒敌,打退敌将张郃,乘胜攻占曹军屯粮的天荡山,后又再接再厉地用计斩了曹军大将夏侯渊,夺取了曹军大本营所在的定军山。
4、贵妃醉酒(旦角折子戏)
京剧《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一出单折戏,取材于中国唐朝历史人物杨贵妃的故事,经过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创作、表演而广为认知,是梅派代表剧目之一
5、借东风(折子戏)
《借东风》是京剧传统经典剧目,叙述:曹操伐吴,兵扎长江。庞统献连环计,诱曹操钉锁战船,以利火攻,曹操中计。
然时值隆冬,独缺东风,难将火势引向曹营,周瑜因之忧思成病。诸葛亮料定甲子日东风必降,因借探病之机向周瑜建言,自称能借得东风。
【各个戏剧的发源地】相关文章:
戏剧名称发源地和特点07-11
越剧的发源地05-11
川剧的发源地07-07
广东粤剧的发源地07-11
沪剧的发源地是哪里07-11
戏曲名称发源地07-11
鸡尾酒的发源地06-06
京剧发源地和特点07-07
戏曲发源地和特色07-11
昆曲的发源地和特点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