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国传统婚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一起来看看中国传统婚姻文化。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1
婚姻是社会的基础,中国传统婚姻文化源远流长。《诗经》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佳句。《诗经》中的男女关系既不是纯粹的情爱,也不是单纯的两往,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婚姻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见“婚育”)。婚姻从一开始就具有十分复杂的性质和作用,因此也就有了各种各样、多种多样的婚姻形式与家庭制度。中国传统婚姻文化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男女结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是以“父母包办”或所谓“包办”为基础而形成的男尊女卑;三是以夫为中心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一、男女结合
古代婚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是“父母呼,应勿缓”;三是“兄终弟及,长幼序次”。这一点也被《孟子》《荀子》等经典所证实,如孟子说:“生而为人,父母之命也……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孔子说:“三妻四妾者,不足礼;六亲不睦者,不足谐。”古代婚姻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即所谓“男娶女嫁”)和道德价值(即所谓“夫妇相敬、夫妇偕老”;妇女有了家室(谓之家生女子)之后必须守节(谓之从一而终)。
二、父母之命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的'第二个方面是父母之命。所谓父母之命,就是男女双方在父母的安排下,按照自己的意愿,结合成亲或离婚(包括再婚)。这一过程具有强制性特征。如《仪礼昏礼》记载:“夫事君,敬事而信,乐事而和。”
三、媒妁之言
中国古代婚配制度中,媒妁之言的作用很大。古人认为,婚姻的缔结,必须经过媒妁之言的撮合,才能使男女双方结为夫妻。因此说媒是婚姻缔结的基础。
四、男尊女卑
中国传统婚姻以父权制为基础,是以父与子的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一种婚姻形式,即由父权向父权制转变。父系社会时期,父亲对子女具有绝对支配权;
父权制时期的婚姻关系是男女双方以父母、媒妁之言缔结的一种婚姻形式,其性质和法律效力均不相同。父系社会时期,男女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是平等的。但是,随着封建礼教对女子精神领域和肉体领域的压迫和禁锢而逐渐地走向瓦解。
五、以夫为中心的夫妻关系
在中国古代,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除了有社会因素的制约外,更多地是受到伦理道德因素的制约。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2
中国传统结婚习俗有哪些
1、三书:
按照汉族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
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
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嫁妆:
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5、上头:
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6、换庚谱:
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辰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7、过文定:
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著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
8、过大礼。
“过文定”举行后,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后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
9、哭嫁:
据《礼记》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而事实上,出嫁后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此外也有说法认为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10、催妆:
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3
传统结婚习俗
过大礼
订亲最隆重之仪式,约在婚礼前十五天到二十天前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时到今天,由于这种传统婚嫁礼仪繁琐需时,甚少会采用全套[三书六礼]仪式,多化繁为简,最广为重要的便是过大礼这一环。
男家过大礼如下:
精装龙凤礼饼两盒、西式礼饼一盒。
双喜八样生果吉子篮(生生猛猛)
椰子两对(有爷有子)、特长精装龙凤烛两对(长长广东新娘)
精装烫金男女家对联各一对、精装茶叶、芝麻各两盒(女子坚贞、守信不移)
双喜烫金大礼金封两个(装聘金用)
百年好合三牲封两个(鸡、鱼、猪肉大礼可以三牲利市代替)
双喜贴盒(核桃、有衣莲子、百合、红枣、有壳花生、荔枝干、龙眼干、红豆、绿豆、芝麻、茶叶、十一样吉祥京果)
扁柏一包、双喜烫金利市封两包
女家回礼如下:
金莲藕船(佳偶天成)、石榴一对(多子多福)
添丁姜、连理芋头(添丁发财)、芙蓉、扁柏(趋吉避凶)、桔子(大吉大利)双喜烫金利市封两包、双喜贺惟巾一对
大茶礼(大发松糕、金钱、龙利、煎堆、红包等){油麻茶礼}
搬嫁妆
收到大礼后,女家最迟需于大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家。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以往,广东人喜用樟木拢送嫁妆,取其坚固耐用之意。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
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好友出来迎接,这叫[迎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孟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
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贯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筷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结婚礼仪
男女双方经过恋爱,感情成熟以后,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双方同意结婚的,经过政府指定的.医疗卫生部门进行身体检查,合格后便可以到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书,然后举行婚礼。举行婚礼,俗称“办喜事”,这是婚礼仪式中最为隆重、最有讲究的。尽管政府一再提倡节俭,但往往都要大操大办。
确定婚期
传统礼俗是由男方找人“看日子”,选择“良辰吉日”,确定婚期,再直接或由介绍人通知女方。结婚日子一经确定,一般不轻易改动。改动认为对男方父母不好。
现在婚期往往由双方共同确定。婚期一般选在节假日,如“五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即喜庆,有纪念意义,又因放假有时间;
选公历和农历都逢双的日子的比较多,意在成对成双;也有取谐音图吉利,选“六六”(六六大顺)、“八八”(发发)、“九九”(天长地久)、“五.一七”(我要妻)、“五.二七”(我爱妻)、“九.一七”(就要妻)、“九.二七”(就爱妻)的;由于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个别也有找人专门择日子的。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敬老文化09-08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10-04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08-28
中国传统文化八大类07-15
无性婚姻是守寡婚姻吗08-11
属鸡人婚姻与命运婚姻顺遂10-07
71年属猪的婚姻如何婚姻幸福07-23
87年属兔的婚姻婚姻不顺09-10
1973属牛的婚姻如何婚姻幸福08-15
虎和鸡相配婚姻如何婚姻08-13